6月5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沪苏湖铁路开工仪式上,记者了解到,2020年,沪苏浙皖共计划实施一体化重大项目1390项,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协同、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总投资达7.81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955项,总投资5.61万亿元,新开工项目435项,总投资2.20万亿元。
“一体化”“高质量”,《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扣这两个关键词,在“生态环境协调联治”“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方面,处处展示着融合发展的勃勃生机。
长三角,这片35.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做强“动脉”、打通“末梢”,同城效应凸显
施工车辆穿梭,工人忙碌作业。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交界处,东航路新改建工程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首条省市对接道路,新东航路预计2020年9月完工。届时,上海与江苏将实现深度连通,“朋友圈”互动也将随之升级。
一体发展,交通先行。东航路的改建,只是长三角地区不断推进区域贯通的缩影。过去一年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多处“断头路”被打通、宁淮城际铁路破土动工、徐盐铁路开通运营……
上海金山和浙江嘉兴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两地部分乡镇原本就是“一家”,但由于地处省界,一些方便两地道路限重、限高管理的限宽墩、限高杆逐渐成为了影响居民出行的“拦路虎”。
最后一个“拦路虎”被拔除。金山区新闻办供图
2019年10月14日,挖掘机挥舞机械手臂,横立在金山卫镇塔东路(金山-平湖交界处)两村之间的两个路桩被连根拔起,自此,金山与平湖两地边界再无“水泥墩子”挡路。
如果说贯通“断头路”打通了省级互联的“最后一公里”,公路和轨道交通则让“异地同城”成为现实。
“之前每周才能回一次家,有了G104国道后,每天下班都能开车回去,全程只要30分钟。”家住江苏南京浦口区的张广伟,已经来安徽滁州汊河镇工作了近十年,在他看来,回家时长的不断缩短,就是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进程的最好见证。
“等以后城际铁路修好了,回家只要十几分钟,和生活在一个城市没区别。”张广伟指着离工厂不远,正在修建的滁宁城际铁路感慨道,“这几年,变化太大了。”
2020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将持续发力。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相关人士表示,长三角地区全年下达铁路建设投资计划 870.33亿元,计划开通新线里程将超1000公里,区域路网规模质量将进一步提升。
从“面对面”到“肩并肩”,“一网通办”成标配
“66项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办件268.45万余件”“线下专窗办理点实现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地级市)全覆盖”……
自2019年5月正式上线以来,长三角“一网通办”已经造福了大量企业与百姓。曾作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之举的“一网通办”,如今已成为长三角政务服务的标配。
嘉善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窦瀚洋摄
走进浙江嘉善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大厅,不同于传统的办事窗口,原本封闭式的柜台被打破,在开放式空间中,办事员与群众由“面对面”变成了“肩并肩”。
嘉善县市民服务中心副主任费捷告诉记者,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嘉善县与上海青浦区、苏州吴江区率先建立起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服务联动机制,整合三地资源。
“嘉善还于去年成功颁发了首张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系统进行异地收件的营业执照。”费捷说,这是首次启用长三角“一网通办”服务专用章的电子印章,在上海青浦和浙江嘉善两地之间实现了异地收件双向互通可办。
记者了解到,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此前采用实体印章,手工加盖。此次电子印章的启用,代表长三角“一网通办”达到了政务数据层面的统一。
目前,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共覆盖21个城市、253个办理点,只要其中一个办理点使用了电子印章,这枚印章在253个办理点都能得到互认。
除了业务办理,越来越多百姓也享受到了电子化过程中,互联互通带来的便利。
“只需打开自己所在城市的地铁APP,在其余6城也能扫码乘车,再也不用在手机里装一堆城市地铁APP‘全家桶’了。”这项由支付宝首创的“异地扫码”技术,让工作在杭州的上海人胡先生十分满意。
据悉,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长三角主要城市扫码互联互通”项目中,使得长三角的地铁“通票”不断增添着新成员。
守住好风景、引来新经济,共享“绿色”红利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绿色是底色也是亮色。在《规划纲要》中,“努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作为一项主要目标,被重点提及。
九十年代初,地处苏皖交界地带的石臼湖湖面上,开始出现围网养殖。起初只是零星的少许,后来围网越来越多,湖面几乎被瓜分。候鸟迁徙被影响,石臼湖生态也因此造成极大破坏。由于涉及不同的行政区域,治理起来难度很大。
“为了推进石臼湖流域水污染治理,2017年4月,两地‘三区一县’在建立了石臼湖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签定了石臼湖综合共治联管协议。”江苏南京高淳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孙钟勤说,在多地协同发力之下,围网很快被相继拆除,水质也逐年变得好了起来,“目前围网养殖破坏生态、影响候鸟迁徙等问题基本解决,‘天鹅自然保护区’也重现了天鹅身影。”
顾渚村农家乐。谭云俸摄
除了协同治理,把生态颜值转化成经济价值的经验,也已成为区域内的发展共识。
如今,每逢周末或假期,来浙江湖州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度个假,成了不少上海市民的休闲方式。
顾渚村位于苏、皖、浙三省交界处,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已变得水更清、地更绿、路更畅、景更美。如今,村里1300多户人家开了585家农家乐和民宿,借助区位交通优势和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这座山旮旯里的村子吸引众多上海游客休闲度假,上海话成了村里通用的第二“乡音”。
优势叠加、产业“联姻”,长三角“组团出道”
打开江苏地图,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丹阳社区与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仅一巷之隔,素有“南北丹阳”之称,可谓“一脚踏两镇,鸡鸣闻两省”。丹阳河、横山跨境而过,将两地自然联系在一起。
2019年10月15日,南京市与马鞍山市共同签署《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
作为我国跨省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从签订共建框架协议,到成立联合指挥部,再到年度《工作计划》的敲定,半年多时间,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启了跨省协同发展的“光速之旅”。
1月份考察,3月份签约。南京腾亚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博望精密工具研发与制造基地项目火速落地。
“地域相邻、产业政策好、地块条件符合公司需求……”谈及迅速敲定合作的原因,该公司副总经理孙德斌一口气罗列了不少,“我们2019年底得知政府要打造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消息,今年1月份就到博望考察,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意向。”
产业是融入发展的落脚点之一。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各地都在积极寻找机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中新苏滁高新区内的苏滁大王公园。中新苏滁高新区供图
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安徽滁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有着“近水楼台”的独特优势。对于区域内众多城市来说,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滁州的区位、资源比较优势不可替代。
“苏州工业园接轨滁州是‘两情相悦’。”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周仁君说,苏州工业园的不少资源有外溢需求,而其中一些正是滁州所缺少、亟需的优质资源。中新苏滁高新区的建立,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实施市场化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开发园区。两座城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据悉,成立八年来,园区内现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营养健康等主导产业,累计签约引进项目270多个,总投资超700亿元,目前投产企业120多家,持续获得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溢出效应”。
从2011年的100.00分(基期)至2019年的204.16分,2020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协同总体指数得分已经翻番,同比增长11.17%,年均增速达到9.33%;585项重大科技成果亮相2020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其中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成果占比超过90%……
潮起江海,万象更新。从追梦到造梦,一体化进程中的长三角,未来可期。
(曾帆、唐小丽、王丽玮、顾姝姝、王继亮、朱殿平、周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