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文化带”概念从2016年被写入《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到正式推进实施,写入北京城市总规,如今已经走过三年时间。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三个文化带的发展如何能从概念渗透到产业和市场,摸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也成为下一步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
沈望舒 | 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数字化开发具有前瞻性
中国哲学的一个旗帜叫道气合一,而观察国内相当多的旅游项目可以发现,并没有把内容做好,没有把意义做好,人们来到这里不会形成口碑性的特殊印象,那么这就意味着这个旅游点是失败的。
如今“三个文化带”已经有三年的实践了,因此应该避开同质性的陈述。我们要看的是什么?是价值链的升级、时尚先进文化的故事魅力,我们要的是新长城、新运河和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这种新,主要强调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新民俗,也就是我们能不能将它们融入生活转换为新民俗。与此同时,只有把自己的内容做强大,做到神魂兼备,气术法才能持续跟进。
在“三个文化带”的诠释上,需要借历史的长河,发当代文明的光辉,实现高位式、纵深化。而当数字表现、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而且2018年数字经济收入占GDP的52%,如果“三个文化带”的发展没有利用好数字这个新业态,那就是一种自然的落伍,同时也是对于市场,对于自己传播受众的一种放弃,所以用数字形式填补“三个文化带”的空间并占领阵地是有前瞻性的。如果要把“三个文化带”发展得更好一点,应该出现一个“三个文化带”的掌上博物馆,先以虚拟博物馆的形式来集中心里的文化博览园。
魏鹏举 |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借由创意实现文旅产业转化
文化,无为无不为。要保护好它,不要自以为是地非要改造它,或是去急功近利地动它,保护好了,就可以在产业上真正能做到无不为。这些年出现太多为了依靠文化来带动旅游产业,导致对文化野蛮的破坏,所以“三个文化带”在文旅意义上真正实现产业上的飞跃和升华,也是先保护好它,另外在产业开发上借助新的技术、机制,也就是文化上无为,产业上,尤其是在文旅融合方面,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的商业模式,可以做到无不为。
文化旅游要转化为产业,中间必须有个转化机制叫创意,比如故宫把文化资源经过创意转化变成新的、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实现收益,另外一个方面是服务,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产业,本质应是服务业,整个经济的发展也都在服务化。
而把现代信息技术跟文化传承保护,以及文旅融合的再开发再利用,是一个较好的结合,尤其是在5G即将广泛应用的背景下,AI人工智能从技术层面上对文旅融合方面的影响可能会是革命性的,未来“三个文化带”的导游也许就是一个AI人工智能形象,或是用AR的方式复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带着游客去游览。这可能会吸引更多网生代或者数字游民,且现在无论从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还是从旅游业下一步发展来看,“90后”、“00后”一定是最主要的主体。
安金明 | 北京旅游学会会长
国家公园推动长城品牌发展
对长城的利用程度、范围和它所承载的文化,我个人认为还存在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北京的长城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都是北京文化中心的组成部分。比如长城,如果未来能够组建北京长城旅游集团公司或北京段长城国家公园,对北京市所属的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水关长城等已利用的和未利用的各长城景区的特许经营权进行资产评估,对北京段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及经营应推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与监督保护权的四权分离、强化监督管理的模式。
对北京段长城能够进行统一服务、统一形象、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管理,这对于重组北京旅游,促进长城品牌和形象都是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来说,包括采取门票、标识、营销、管理、保护的统一,以长城为品牌分段推动系列工程。但目前,关于引导北京段长城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还未得以采用及落地,长城文化带如何从点状发展转至带状发展,仍需要时间实践。
张辉 | 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
交通需与文旅产业发展并行
“三个文化带”,除了长城有一定市场以外,运河和西山两个文化带几乎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市场,“三个文化带”是带状旅游目的地,没有合适的交通方式是很难形成的。比如西山文化带,从旅游市场角度来讲,要形成一个风景区,就必须有一个带状把各个点串在一起。再如运河文化带,是否可以走船,利用一个带状的交通方式将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否则很难形成市场。
就目前旅游市场来看,例如三峡内河邮轮,这两年非常火热,此前曾沉寂过一段时间。中国老龄化一旦形成以后,游客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度假、休闲的概念。在国外像多瑙河,中国旅游集团准备要在当地投资,多瑙河的旅游就是有一个交通方式,通过这种交通方式把文化的资源串联在一起。如果没有带状的交通方式,“三个文化带”很难形成好的旅游产品,就无法与市场结合。因此文化资源产品化,必须和合适的交通方式联系在一起。
王兴斌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文旅融合不能仅停留在点上
文旅融合很多时候只停留在点上。八达岭是长城文化带的一部分,也是北京市最热的旅游景点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更多的时候依然被看作是一个旅游景点,并没有和长城文化带结合在一起,其中以八达岭为代表的一日游倒成了北京旅游的一个负面形象。八达岭一开始以入境游为主,在很多外国人看来是必去的景点,目前长城开发的就是几个点,但是作为一条文化带,在文化的挖掘上还远远不够。有关部门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挖掘,投入更多的费用,例如开发长城文化公园。
不仅如此,文旅融合还要更接入市场,需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目前很多项目仅仅是政府为了政绩投了钱,做了很大工程,但是项目建起来之后,并没有形成很好的市场联动。好的项目建成之后必须受到游客的喜爱,让游客切实能够感受到里面的内容。有了市场的互动,企业才更愿意投入,维护好项目,从而形成良性的发展。
董耀会 |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长城不能只走观光旅游的老路
今天的长城,不论是出于旅游开发也好,还是文物保护也罢,在传承文化方面,都没有讲好历史故事。旅游是个经济行为,需要人们真金白银的从口袋里掏钱,在实现旅游收入的同时,长城需要展现给世人的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思考。长城不能只走观光旅游的老路。
原来长城的观光旅游,已经发展到顶端了。以前八达岭长城旅游,一天最高客流可以达到10万人,在国内外游客心目中,都知道来中国要看长城,来北京要看长城,几乎很少有没去过长城的,但是这种人挤人的旅游体验很不好,后来八达岭长城限制客流了,实行网络购票。但是实际上还是观光的老路,没有站在文化的高度去了解长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什么要持续2000多年不断修建在我们今天看来并无实用的长城,又是什么动力支撑着中国人修一个走半个小时都汗流浃背的长城,我想就是一个不想打仗的愿望,这里面透露着一个民族为了和平而不断追求的过程。这是长城真正的意义所在。
谭杰 |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文化带研究应破解碎片化难题
目前“三个文化带”在规划研究上,呈现出碎片化、孤立化的特点,缺乏主线。由于每个文化带都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是自成系统的,因此常常“各说各话”,缺乏整体性。在文化带之下,实则有真实的文化线,有商业的古道线,是一条一条带状的线性文化经济线,应该多做串联。在文化带的文旅融合方面,需要借助文化的地域性、流动性、融合性,将许多不相关的事物与经济要素黏合起来,形成产品。许多地区旅游吸引力不足,正是因为文化开发的破碎与表面化。
研究的深度决定了旅游开发的深度。在文脉讲述上,永定河的价值需要重新被认知。现在长城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都涉及国家战略层面,只有永定河还不算。此前“西山文化带”的定义,还差点遗漏永定河,我认为这是常识性的错误。永定河是有300万年历史的母亲河,没有它就没有北京城。永定河的流域上与太行山相连,民族的形成与之密切相关,纠结、斗争、融合、商业来往都在其中,有许多故事需要开发与书写。期望业界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永定河。
蔡蕃 | 《中国水利史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寻找运河文脉的新表达
当下“三个文化带”的建设被提升到了城市总体规划,是自上而下的战略。历史上看,“三个文化带”和首都是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现在看的长城是明朝的,北京长城大部分应该都是嘉靖砖的长城。到了清代,里外一家,不存在长城内外的战事,因此停用了300年。大运河1901年起停止漕运,到现在100多年。永定河是母亲河,止住泛滥也才几十年时间。基于“三个文化带”本身背景和首都的密切关系,应该思考如何把这里的文化提炼出来。在旅游方面看,“三个文化带”的开发是典型,需要对中华文化的精髓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
中华文明5000年,而大运河始于春秋战国,有2500年历史。是不断的修,人们不断地跟它做斗争、做生产,逐渐形成了文化。中华文化也由此断不掉了。尤其是当京杭运河修通以后,皇帝直接跑到江南去了。修好京杭运河后,中国再也没有分裂过,这是历史上大运河最重要的贡献。
“三个文化带”的历史文化,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我们现在研究的不够,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应当将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再创造,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同时也需要更多专业的人员参与其中。
陈喜波 | 北京物资学院运河文化研究所所长
扩大文物界定先保护后开发
文化是灵魂,它需要物质载体。在产业融合方面,“三个文化带”不能光讲旅游的事,可以加上文化教育如长城文化带的红色教育,同时也可以融入观光农业,进行有效的结合,并讲述当地的故事,如运河边上有很多村落在历史上都与运河相关,有着非常丰富的故事。而讲述“三个文化带”的历史故事,并让人们有更深的理解,也需要有物质载体的依托,这就对文物保护提出了要求。尽管现阶段可以用科技手段展现曾经的历史遗迹,但它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并不完美。
发展“三个文化带”的首要理念是保护,但是现在一个关键问题是,保护不到位,特别是对于文物的认定上,仅仅依靠文物局,认定较为狭窄,使得很多遗址虽然很重要但却不算文物,导致没法保护,运河文化带就已出现这一困境。
如果在文物界定方面能够进一步扩大认定,如在器物方面,或者一些重要建筑,或者是遗址等同样具有历史意义的物件、地理空间也纳入到文物,将能留住更多的历史。如果有的遗迹难以在短期内理清是否属于文物,希望能先留下来,以后再认定,不要着急开发,先保护后开发。
张广林 | 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会长
永定河文旅开发需进一步活化
永定河文化研究会成立已有15年之久,从各个维度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围绕北京城、北京小平原,沿途的资料已经积累丰厚,整理了各种故事六七百个;另外,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写的诗2万多首,也都整理了。当下,如何讲好故事,将资料提高一步,永定河的研究与开发都需要往前推进。
此前我们围绕永定河一带做了大量的梳理、技术性工作。永定河贯穿华北以及山西和内蒙古,多位专家联手出过一本西山地图志。最近还要出一本永定河沿岸中草药的资料。在艺术方面,最近我们组织地方画家画了永定河100米的长卷,描绘永定河发源地到天津的入海口,正在修改。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更生动地展现、传播西山永定河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活化故事是当下的要务。永定河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大量古人遗址、寺庙、碑刻、桥梁等,打造一些特色博物馆。当下我们正在筹备建设桥梁博物馆,选取一个小的角度,期望通过特色的桥梁和博物馆呈现出近现代国家的变化发展,为北京的城市文化中心建设添实实在在的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