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王之后,魏在西线完全被秦国压制,转而向东、向南拓展,魏楚交接的南阳地区成了谋划重点。
(秦魏地缘结构图,图片来自网络)
楚国强大一时,威王志在恢复庄王霸业,励精图治,向东战胜齐国,势力扩充至泗水流域甚至江淮地区,向西连续出征巴国,将其三大盐泉尽数收入囊中。公元前329年,一代雄主楚威王刚一去世,魏国就认为有机可乘。魏联系秦国并达成协议,许以上洛之地,要求在魏楚之战中不要救援楚国。楚国高度重视南阳地区,历代楚王修筑方城,集结重兵,一是守护膏腴之地,二是时刻觊觎中原。早在武侯时代,魏国就曾攻占楚国鲁阳,而鲁阳是方城外围重要的卫城。这次,魏国将目光瞄准了方城外围东端的陉山。
楚国新丧,猝不及防,魏在南阳大获全胜,并占领了陉山,秦国按照事先约定,要求魏割让上洛之地。此一时彼一时,秦未出大力而要取上洛,魏国反悔了。公元前330年,魏国迫于压力向秦国割让了河西之地少梁,这既是黄河的重要渡口,又是魏国在上洛的关键支点和防御核心。少梁已失,魏国认为上洛已是“鸡肋”,以之为饵让秦不救楚国,进退都可从容。
思路决定出路,不做通盘谋划,一块被搬起来的石头不知道会砸到谁的脚,魏国搬起了一块不该动的石头。很快,秦王在大臣管浅的建议下,积极联系楚国,建议两国联合形成对魏国的震慑,协助秦国得到上洛之地,这也是削弱魏国南阳之胜的最好做法,并相约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魏国。
楚王欣然接受了秦国建议,公开宣传要与秦国联合。秦楚相合,天下未有对手,一时之间魏国风雨欲来风满楼。迫于强大的压力,魏国将上洛之地割让给秦国。至此,魏国完全退出了河西,秦国达成夙愿,完成了“站起来”的第一步。一时聪明和严谨战略规划是完全不同的。得之南阳,失之上洛,魏国没有意识到,看似失去的“鸡肋”助推了秦国巩固关中,成就形胜之地。得之陉山,失之大局,魏国在衰落的路上再也无法回头了。
(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