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4月,晚清革命党的志士们在日本东京集会,名士章太炎撰文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而近代以来的“国葬第一人”——蔡锷将军提起李定国时,也慨然称赞:此吾榜样也。
李定国,这个被多少革命志士推崇备至的名字,他到底是谁呢?他是崇祯末年随着义父张献忠起义的农民军首领,也是随后南明政权最后的擎天柱国。
从起义反明,到誓死抗清,这位“万人敌”将军的背后,是大清连损两位亲王,想要放弃西南七省的恐惧;也是南明以一省之兵,对抗大清全国之力的孤勇。
风起于青萍之末
公元1630年,大明朝已经逐渐滑入四面楚歌的绝境,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星火燎原的农民起义。也正是在这一年,张献忠在家乡起义,并很快成长为李自成之外,最让崇祯皇帝头疼的人物。
但那时候的张献忠没有想到,自己刚刚收容的一个10岁孩童,会成为庇护南明江山的最后希望;那时候的崇祯也不会想到,自己欲除之而后快的农民起义军里面,会有一个人为了大明江山,战到了最后一刻。
1630年,张献忠在如潮水般的难民群中一看看到了10岁的李定国,并将其收为义子,李定国也由此开始了自己一生戎马的沙场铁血生涯。
公元1641年2月,年仅21岁的李定国乔装打扮奔赴襄阳,一战而定襄阳大捷,为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奠定了基础。1646年11月,张献忠率军与清兵交战,中箭而亡,死前曾留有遗言:“大明正统气数未尽,我死之后,你们一定要辅佐大明,不要做不义之事。”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张献忠死后,李定国、孙可望等人收拾残部,并迅速转战重庆,在此击溃十数万大明残军,得以保存有生力量,并迅速壮大起来。
1647年,大西军内部展开了激烈争论,李定国主张遵循张献忠遗命,联明抗清,辅佐南明永历政权,恢复汉人江山;而大西军名义首领孙可望却主张进军岭南地区,双方激辩良久,才最终确立了大西军匡扶南明的方针。
而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李定国开始了自己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两蹶名王,匡扶社稷
1647年,大西军平定云南当地土司沙定洲之乱,并与世代镇守云南的沐氏合作,昭告天下:共襄勤王,恢复大明天下。
乱世固然英雄多,但乱世之中的宵小之徒更多。很快大西军将领之中就出现了分歧。张献忠死后,大西军由他的四位义子共同统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作为老大哥的孙可望眼见大西军声势浩大,便打起了割据云贵,不思复国的歪脑筋。
而从立志恢复大明江山开始,李定国便开始了殚精竭虑的谋划,他一面减轻赋税,操练兵马;一面恢复生童考试,为偏安一隅的南明永历政权输送政治人才。
但龟缩在西南的南明政权感受到的压力如日剧增,1649年清兵攻占桂林,永历皇帝朱由榔只剩下大西军最后一支倚仗,1952年朱由榔被孙可望接到贵州安龙府,大西军和永历政权正式成为命运共同体,联明抗清进入了新阶段。
1952年,大清陆续控制了全国,除了东南的郑成功势力之外,就只剩下了西南的南明政权。从这一年春天开始,清廷开始抽调兵马对付南明政权,作为迎战的东路军统帅,李定国与部队约法五条:不杀人、不奸淫、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
这样一个军纪严明的部队,再加上李定国在云南操练有序的象兵助阵,从三月就开始的正面交战以南明军队如破竹的气势迅速推进,六月破全州,七月围桂林,逼得清廷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打得自袁崇焕死后就所向披靡的清兵第一次尝到了痛楚。
清廷朝野震动,而李定国的传奇还远远没有结束,清兵在湖广两地接连失利的消息让清廷不得不迅速调动精锐部队。
当年十一月,随着李定国攻克湖南长沙之后,清廷瑾亲王尼堪率领三贝勒、八固山,共计十五万精锐围攻衡州。深谙兵者诡道的李定国暂退长沙,诱敌深入,在阵中将清兵主帅尼堪直接斩落马下,一举扫清大明近百年来的颓废之气,更让偏安一隅的南明政权看到了光复江山的曙光。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感慨说: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如此评价,足可见桂林和衡州这两场大战,对于当时的南明有多重要了。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样辉煌的战绩,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心怀异心,想要称帝的孙可望,先是借故解除北路军统帅刘文秀的兵权,又因为担心李定国功高震主,想要诱杀李定国。
为了维护大局,李定国不得已率军出走,驻扎全州。而原本铁桶一片的南明军队也因此而开始人心惶惶,探得孙李内讧的清廷趁机出兵,从1653年起南明接连败绩,李定国好不容易收复的两州十六郡尽数被夺走,一片大好局面转眼成空。
1657年,战场上的接连败退,并没有让孙可望有所警醒,面对一再忍让的李定国,孙可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以清君侧为名,率军14万进逼云南交水,南明政权爆发内战。
虽然这场由孙可望主导的闹剧因倒行逆施而最终失败,但他随后投降清廷的举动,还是给南明政权以沉痛一击。
作为原大西军的最高统帅,孙可望投降之后旋即将大西军的兵力部署和盘托出,知己知彼的清廷终于在1658年兵分三路,而知道已到生死存亡之际的李定国在南明政权节节败退之际,为了保护永历皇帝朱由榔顺利逃入缅甸,在永昌境内的磨盘山上组织了此生的最后一场战役。
经此一役后,清廷追兵元气大伤,不敢再孤军深入,但进入缅甸境内的永历皇帝也因为战乱而与李定国失去了联系。
那之后的李定国手中不过数千兵将,退守雨林烟瘴之地,却仍然不改匡扶社稷之初衷,即便是1661年永历皇帝被缅甸国王交于吴三桂,大明彻底宣告亡国后,李定国仍在招兵买马,徐图再起。
而此时,留给李定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1662年6月11日,正值自己42岁生日的李定国像是突然预感到什么一般,一病不起,随后云南那边也传来了消息:永历皇帝朱由榔已于四月初八,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死于昆明。
听此噩耗的李定国一病不起,终日痛哭,以至双目血泪,并于6月27日夜溘然长逝,临终遗言仍在告诫子孙:“宁愿死于荒野之外,也不要投降清廷。”任死荒郊,毋降!
《南明逸史·李定国传》中说:大厦将倾,以定国之独木,安可支哉!我想从联明抗清的那一刻开始,也许李定国就知道光复江山的概率几乎为零,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以毕生心血去践行心中的大义。
在乱世中趋利避害的人固然得以保全性命,获得新朝的器重,继续发光发热,但比起洪承畴之流,我想清廷更欣赏李定国这样的独木忠臣。(这应该也就是为什么忠心耿耿的洪承畴,还是被编入了贰臣传的原因吧。)
公元1283年,年仅47岁的南宋丞相文天祥拒绝元廷招降,慷慨赴死,并留下绝笔: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时隔三百多年后的1662年,年仅42岁的李定国,也用生命践行了这句话。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