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吕佳
在合阳县城东15公里处,有一个古老的村落——灵泉村。在距离黄河水道西4公里的旱塬上,古洽合公路从村旁穿过。
灵泉村因有口灵泉而得名。相传很久以前,村庄东南沟岔有一眼泉水,泉边林壑优美,鸟语花香,芦苇葱郁,随风作响。天旱时,在泉边祈雨,雨水瞬间而降;人有眼病,滴一滴泉水,病便见好;孩子有病,喝两口泉水,病即好转,灵验之极。后来因地震沟垮崖崩,水土流失,泉眼渐堵,泉水消失,但“灵泉”的名字却流传下来。
党氏祖祠
初到灵泉村,映入眼帘的是古老的城门和高大沧桑的城墙,让人即刻感受到村子悠久的历史,令人肃然起敬。据说两千多年前,这里已形成村落,至唐初村落已有一定规模,是王氏人家的居住地。元末,党氏家族从山西迁来。明清时期,党氏家族发展商业,生意茂盛。至清末,灵泉四大商号:义聚合、义聚正、丰号等名噪一时,遍布西安、太原、汉口、广州、香港等地。财富的积累为大兴土木奠定了基础,村民筑城墙、建庙宇、修豪宅大院,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普遍用于建筑,巷院规划整齐,房舍建筑豪华,于是灵泉村出现了一座座具有特色的明清民居。
据了解,灵泉村古建筑群围墙依沟畔夯土而建,呈不规则形状,总长约3000米,包括灵泉城址、灵泉党氏祖祠、党氏南祠堂、寨子、灵泉铺面房、井房、民居、涝池等,以上均建于清代,是合阳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群。村庄分城内城外两部分,城内三面环沟,并修有城墙保卫村庄,内城残存的一段城墙据说是康熙年间修建的。城门一共有三座,东西南各一座,城内巷道井字形建置,有四条东西竖向主巷道。
从南城门走进灵泉村,南门瓮城内有一座三义庙,如今演变成人们演戏的戏台,听村里人说,在这里拍过的电影不下十余部。
在村口瓮城的第二道南门上,原先刻有“汉淮阴侯木罂处”。据说,汉高祖三年,魏王豹反汉,给正在河南成皋与楚霸王激战的汉高祖刘邦背上插了一刀。刘邦命韩信渡河征讨魏王,韩信“木罂渡军”大破魏王豹,在此建得的指挥所后世称为“韩信城”,操练兵马的校场后人称为“齐王坪”。
朝北走,路西有一座坐西向东、飞檐斗拱的建筑,这便是党氏祖祠。门口的八字墙上砖雕一副对联:“受姓西来,瓜緜椒衍;修祠东向,山峙河横。”上联说出了该村党姓的历史。细致观察该祠堂的外观建筑,砖雕、木雕工艺精良、细腻,可窥当年工匠的高超技艺。
三义庙石栏杆
灵泉村的古民居中,装饰题材主要包括文学典故、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观念,蕴含着人们祈求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美好夙愿。民居大部分仿照北京四合院形式建筑,因此昔日灵泉村还有“小北京”之称。那白净的窗棂,别致的堂屋,坐落有致的小院以及院落大门外的上马石、拴马桩,仍不失古朴的风格和昔日院落的旺盛薪火。
历史上,灵泉村有数次劫难,商业活动大受挫折,到上世纪初年,灵泉村四大商号彻底衰落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众多历史人为因素,村内的古建筑很大程度上遭到了无法挽回的破坏。2014年6月9日,灵泉村古建筑群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门题额
据灵泉村党支部书记党中锋介绍,近年来,灵泉村在民居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持续发力,申请专项资金,更好地保护这些遗产。同时,利用村子紧挨洽川、福山景区的自然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灵泉村也被授予“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行走在村道上,品赏着古与今的碰撞。如今,这里关于明清商贾遍村的故事已经久远,关于韩信木罂渡军的传说也已尘封,许多历史遗迹只能在老人们的记忆中拾遗一二。但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整体面貌,体现了历史文化的积淀,我想,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只有进行时。
来源:渭南日报、渭南新闻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