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综合 > 正文

你被利用完后被丢弃,看看晁错的结局,你会明白:能活着便不容易

2019-10-06 00:59:06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0

若说历史上冤死的人,晁错绝对名列其中。晁错一心为汉室着想,结果最后落个“斩东市”的下场,可谓是可悲可叹。我们先来看看晁错的历史评价与死因

司马迁认为晁错“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画”。

班固也为晁错的忠心感到惋惜“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明朝李贽在其著作《藏书》中,将晁错归为“强主名臣”,称其“国而忘家,错唯知日夜伤刘氏之不尊也。公而忘私”。

至于晁错的死因,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

班固认为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就是说晁错善于谋划国事,但认识不到自身的处境,最终导致被害。

李贽同样认为晁错不善谋身,“若错但可谓之不善谋身。不可谓之不善谋国也”(《藏书·名臣传·强主名臣·晁错转》)。

太史公则认为晁错的死因是公报私仇,在齐国起兵的时候,晁错不先想着怎么平叛,而是想要诛杀袁盎等人,公报私仇才是晁错的死因。《史记·晁错列传》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苏轼认为晁错的死因是他只顾自保,不思报国。当七国发难的时候,晁错让汉景帝亲征,自己则留守长安,这是晁错的取死之道。苏轼《晁错论》: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卖发七国之难者谁乎?

司马迁、苏轼、李贽等人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们漏掉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汉景帝的态度。

司马迁等人或受限于历史的局限性,没有看出君主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或看出来了,却不能对汉景帝加以评说。毕竟汉景帝是一个皇帝,身为臣子哪怕不是汉朝的臣子也不能妄议君上。

因此便将晁错被杀的原因归于:不谋己身。其实啊,晁错的死因只有一个:他对景帝已经没用了。

若要阐述这一点,就得从文帝初获得皇位说起。突然当上皇帝的代王刘恒

文帝是周勃、张平等人诛灭诸吕之后登上皇位的。皇位对刘恒来说绝对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但刘恒敢接吗?他不敢,谁知道里面有没有毒呢。

当周勃与陈平等人派人迎接刘恒去长安当皇帝的时候,刘恒便与自己的心腹商量对策,核心便是刘恒去当皇帝是凶还是吉呢?

当皇帝不是好事吗?怎么到刘恒这还可能成为祸事?还不是刘恒等人怕周勃、陈平这些刘邦留下来的精兵猛将有“其他”想法吗?

当初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本来打算让太子刘盈率军出征。结果吕后对刘邦说:太子可管不了你手下那些精兵猛将,这仗还得你自己去打。刘邦一想也是这么个事,便带病出征英布。

试问一朝储君都压不住刘邦的那些功臣,刘恒这个“庶子”如何能压得住?

这也难怪刘恒的手下都不支持刘恒去长安,认为周勃等人“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还是刘恒的中尉(负责刘恒王宫禁卫)宋昌给了刘恒定心丸:大王去吧,绝对没事。宋昌认为有三个原因会保证刘恒的安全:

一、汉高祖刘邦分封在外的宗王有很多,周勃他们若乱来,刘氏宗王可不是吃素的。

二、汉朝在高祖、惠帝时期对百姓很好,刘氏为皇很得民心,其他人乱不起来。

三、周勃等人是以诛灭诸吕的借口起兵的,现在吕氏已灭,他们便失去了“名义”。

第一条是关键,它说明刘氏藩王手里有兵而且还很强大,周勃等人只是掌控的长安一地的军队,没有皇帝的名义,他们号召不了其他的军队,不是地方藩王的对手,自然不会动歪心思。

事实也确实如宋昌所言,刘恒去当皇帝还算是比较安全的。但宋昌的话一样暴露了刘恒当皇帝后,将面临的两个问题:功臣集团和藩王。

功臣集团“畏惧”藩王的实力,必然会扶持一个皇帝来,否则功臣集团掌权则名不正言不顺。藩王有实力,但他们都是旁系。刘邦的儿子刘恒和刘长还在,在加上功臣集团的支持,他们拿不走刘邦一系的权力。

刘恒能当皇帝,可以说是功臣集团与刘氏藩王博弈后的结果。汉文帝就这样在功臣集团与藩王宗亲的平衡下登上了帝位。《史记·文帝本纪》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硃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彊。晁错因削藩策而步入朝堂

文帝在登位前便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因此终其一朝都在为打击功臣集团和削藩做准备。但直到景帝继位,文帝一直没有等到对付功臣集团与藩王势力的时机。他只能将这个问题扔给自己的儿子刘启。

晁错便是因此而进入文帝的视线中。晁错数次上书文帝,提及削藩的问题。文帝看出晁错是个有本事的人,但因为现在削藩的时机不到,便将其留给了太子刘启。《史记·晁错列传》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晁错能被汉景帝重用,不仅仅因为其削藩政策,而是其法家的身份。《史记·晁错列传》称其“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并且为人“峭直刻深”,这些都是晁错法家身份的标志。

法家是专门为帝王服务的学派。在法家眼里,只有皇帝的利益。凡是威胁到皇帝利益的人、物,都是要被打到的拦路虎。

景帝面临的威胁是什么?功臣集团与藩王。《史记·晁错列传》提及了晁错与朝中同僚关系不好,“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晁错本来就是汉景帝拿出来对付功臣集团与藩王的刀,若这把刀反而与功臣、藩王势力交好,景帝还会用他吗?晁错对此心知肚明,他能被重用便是他的削藩主张与孤臣做法。

先秦与秦汉时期的法家大多都没有好下场,因为当时的皇权没有唐宋时期的那么强大,臣子是能对抗君权的。法家身为臣子,却帮着皇权来对付己方势力,说的不好听,法家就是臣子中的叛徒。

法家既是臣子中的叛徒,又是皇帝手中的刀。一旦皇帝决心不用这把到了,那么这把刀的必然会被四周的臣子撕成碎片。商鞅、吴起如此下场,晁错同样如此下场。只不过晁错是被当替罪羊给景帝扔出来的。

晁错仗着景帝的宠爱,大肆“打击”朝中功臣,履行着自己法家的义务。我们可以从申屠嘉的结局就可看景帝的用心与晁错的作用。

晁错是内史,他平时办公是在内史府,但他需要经常进宫为景帝出谋划策。皇宫与内史府之间隔了个太庙,所以从内史府入宫得绕一圈,不是很方便。

晁错为了节省时间,在太庙上的墙上开了个门,这一举动是十分大胆。

这可是大罪啊,供奉皇族刘氏祖先的庙,让你一个臣子给拆了。往小了说这是不敬皇帝,往大了说是造反也可以的。

申屠嘉一听说这事可高兴坏了,正愁找不到整治晁错的借口呢,这下看你怎么跑?申屠嘉马上写好奏章,上书景帝“请下廷尉诛”。申屠嘉是让景帝杀掉晁错。

景帝接到申屠嘉的上书,轻飘飘一句话:那不是太庙的墙,晁错的错不算大罪。堵得申屠嘉无话可说。

接下来申屠嘉的话才更诛心:“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从这里可以看出申屠嘉是有先斩后奏的权力的。

这同样对应我上面所说:这时候的皇权远没有后世的强大。晁错等法家,为保障皇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申屠嘉不久就病死了,晁错也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我有皇帝罩着的。《汉书·晁错传》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的上位是注定的,因为景帝无论是排挤功臣集团,还是削藩都需要晁错这把刀。

当时朝堂虽还有剩余的功臣集团,但已经都是些“小兵小将”了。就好比上面的申屠嘉,在刘邦起兵的时候,不过是一个小兵。这与陈平、周勃、灌婴这些人比差多了。

朝中内患既然已经解决了,那么就剩下外患藩王了。《汉书·晁错传》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汉景帝时期的削藩究竟是不是仓促下进行的?

晁错被杀的理由中有一条:晁错光想着削藩,但没有采取措施来应对藩王可能的反应,因此晁错被杀不冤。

事实上是如此吗?

文帝临死的时候,对刘启说:“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什么“缓急”?当时的汉朝能用到兵事的只有藩王作乱。

当听到齐国反叛,汉景帝怎么做的?“上(景帝)乃拜中尉周亚夫为太尉,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复召窦婴,拜为大将军,使屯荥阳监齐、赵兵”(《资治通鉴·汉纪八》)。

汉景帝对七国的叛乱应对的井井有条,这是对藩王的反应没有应对措施?七国之乱三个月就被镇压下去了,这是汉景帝仓促应战能达到的效果?注:之所以用这么久,还有景帝借七国之手削弱自己弟弟梁王的实力,因此景帝故意让周亚夫拖延时间,暂缓救援梁国,不过这些不是本文探讨的内容了。

有人会说这是七国的实力太差啊!那是周亚夫更会打仗。七国起兵便直接进入了中原腹地,打入了河南地区。周亚夫认为七国联军势力大,不能直接硬抗。他采取的是截断吴楚联军的后路,也就是七国补给线,让对方无以为继。这才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对藩王可能的叛乱早有应对方法,身为刘启身边主要谋士的晁错会不知道?冷酷皇帝——刘启

既然景帝都准备妥当了还为何杀晁错?这就是我在开始说的:晁错已经没用了。

景帝用晁错,与其说是削藩的,不如说是用他排挤“功臣集团”的。前有丞相申屠嘉因他而死,后有丞相袁盎因晁错而“赋闲在家”。

景帝掌控朝堂的目的已经初步达到。至于削藩,那还得靠周亚夫这些军中将领,至于会喊口号的晁错有什么用?难道晁错喊两声削藩,吴楚等国就主动投降?

注:这个时候的朝堂实力其实已经算不上功臣集团了,而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博弈。包括武帝一朝也是在为此努力。这同样不是本文探讨的方向。

晁错只是景帝借来打击功臣集团的幌子,当七国叛乱发生后,景帝需要周亚夫等人的功臣集团为其出力的时候,他果断将晁错抛出去,当做自己的替罪羊,来安抚功臣集团。

景帝:对你们功臣集团的迫害都是晁错引起的,跟我无关。周亚夫等人得到安抚,自然安心平定战乱。

晁错的死不是景帝一朝的特例,景帝的冷酷也不仅仅在诛杀晁错这里。

平七国之乱的首号功臣周亚夫,仅仅因为汉景帝的一句话,便注定了死亡的结局。景帝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这自大的人不是少主的臣子啊。这个人连刘启这个老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新皇帝更是镇压不住了。

于是周亚夫只能死。

景帝的第一位太子是刘荣,但最后被废。关于刘荣之死《资质通鉴》记载:临江王荣坐侵太宗庙垣为宫,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中尉郅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

表面上是郅都逼死了刘荣,但幕后“黑手”却是景帝刘启。因为刘荣死后,窦太后想要让郅都偿命,但景帝不仅不追究责任,反而保护了郅都。

《史记·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鴈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汉景帝对亲儿子尚且如此,何况晁错这一个臣子呢。活着的晁错对景帝没用了,那么他便可以死了。

当然郅都最后的结局也不好。汉景帝让郅留守雁门,是要用他防守匈奴。郅都在雁门期间,匈奴不敢靠近雁门关,可见其军事能力之强。后来在窦太后的强力要求下,景帝还是杀掉了郅都。

《史记·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

於是遂斩郅都。

景帝、武帝一朝都喜欢用酷吏,这些人便是皇帝手里的刀,为其斩断朝堂的束缚。既然是刀,肯定就会有钝了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把刀收起来了,或者束之高阁,或者丢出去当替罪羊,反正是不会用了。

这便是景帝、武帝的用人之道。或者说皇帝的用人之道。结语

东晋司马睿遇到了类似汉景帝的遭遇。司马睿为了打击世家,重用“酷吏”刁协、刘隗来收缴权力,结果逼反了权臣王敦。王敦便以清除刁协、刘隗的名义起兵。

王敦明着的的目标是刁协、刘隗,但司马睿知道他的目的是自己。面对王敦的“清君侧”司马睿怎么做的?当司马睿军队败给王敦之后,他让刁协、刘隗逃走,不忍心这两位忠臣因为自己而被害。

若将司马睿与刘启放到一起比较,或许认为刘启要比司马睿英明神武。

司马睿有“仁”,但内不能镇压世家,外不能平定五胡之乱。

景帝虽然冷酷,但外解决了藩王宗室,内处理的功臣集团。汉朝天下因此而繁荣,为武帝的剿灭匈奴奠定了基础。

这到底孰优孰劣?恐怕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了。

狡兔死,走狗烹,不仅适用于开国功臣,对晁错、郅都等人同样适用,当这些“走狗们”没有了用武之地,能活着就已经不容易了。

  责任编辑:

今日推荐

习近平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11月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的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详细]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京举行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详细]

天天学习|中南海月刊(2022.09)

天天学习金色九月,喜迎丰收。9月,一个个瞬间令人难忘: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决定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出席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颁发命令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出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