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娟儿666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晏在外交场合非常重视国家的荣誉。二桃杀三士后,鲁昭公当场深表惋惜。他见晏婴不以为意,便问:“上国如此勇将,还有几人?”晏婴回答说:“筹策庙堂,威加万里,负将相之才者数十人;若血气之勇,不过备寡君鞭策之用而已,其生死何足为齐轻重哉!”他故意夸大其辞,企图保存齐国一时体面。晏婴出使楚国,楚灵王对群臣讲:“晏平仲身不满五尺,而贤名闻于诸侯,当今海内诸国,唯楚最盛,寡人欲耻辱晏婴,以张楚国之威。”于是作下安排等候。晏婴驾车行至楚国城下,见城门关闭,便使人前去喊间,守门者手指大门旁新凿的小洞说:“大夫出入此窦,宽然有余,何用启门?”
楚灵王剧照
晏婴回答说:“此狗门,非人所出入也!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使人入。”楚王无奈,让打开正门,请晏婴入城。晏婴实际上国者,还须从入门入在这里提出了二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入。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考虑,以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有两个规则,其一是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其二是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晏婴在提出具体判断后,立刻对其前件作了否定,表明自己是出使人国而非出使狗国,因而就必然地否定了后件,得出不该从狗门入的结论,这是对第一条规则的正确运用。
楚灵王剧照
反过来讲,如果楚王一定要逼晏婴从小洞入城,这实际上就是肯定了上述判断的后件,按照推理的第二条规则,结论必然会肯定前件,即肯定了晏婴出使狗国。楚王不愿自受其辱,只好请晏婴从大门入城。晏婴入朝见到楚王,楚王立刻问道:“齐国固无人耶?何为使小人来聘吾”这是对晏婴人格和国格的双重侮辱。晏婴回答说:“弊邑出使有常典:国?贤者奉使贤国;不肖者奉使不肖国。大人则使大国,小人则使小国。臣小人,又最不肖,故以使楚。”晏婴借口齐国的派使常规,又提出了两个并列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中一个是如果是小人,那就出使小人国,按照形式逻辑的这种判断为前提的推理,就必然要肯定其后件。
楚灵王剧照
楚王既然认为晏婴是小人,那就必然得出楚国为小人国的结论,只不过晏婴把这一结论以暗含的形式婉转地表达了出来为楚王保全了面子。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另一条规则是否定后件,就必然要否定前件,楚王要否定楚国是小人国,就必然要否认晏婴为小人。晏婴在回答中提出的另一个判断是如果是大人,那就出使大人国。这一判断与前一判断互相并列,形式相同,可以推出同样的结论。晏婴入座不久,有三四名武士缚一从殿下穿过。武士告诉楚王,这个囚犯是一名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楚王向晏婴问道:“齐人惯为盗耶?”看来,这是有意安排来侮辱齐国的。
楚灵王剧照
适逢座间食橘。晏婴回答说:“臣闻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婴在这里即景生意,运用橘枳相变的事实,论证了物性随水土变化的思想。他将这一思想加以引申,得出了楚国生盗的结论。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讲,这是一个类比推理:橘移淮北变为枳,同样地,齐人至楚变为盗,两个现象都是水土起了作用晏婴的回答使楚王默然无言。楚王赐给晏婴一枚合欢橘,晏婴连皮一起吃了下去。楚王鼓掌大笑道:“齐人岂未尝橘耶,何为不剖?”他抓住机会嘲笑晏婴。
晏婴绘图
晏婴回答说:“臣闻受君赐者,瓜桃不削,橘柑不剖。今蒙大王之赐,犹吾君也,大王未尝谕剖,敢不全食?”晏婴的行为与对答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他不知道橘子的吃法,不好发问,结果带皮吃下,引起楚王嘲笑,他的回答是对尴尬局面的机灵应付。另一种可能是,他要故意诱使楚王嘲笑,然后以“橘柑不剖”的礼仪言辞,表明齐人思想观念的高超,造成楚人傲而不高的印象,使楚王感到自惭。无论属于哪一种可能,都表明了晏婴的机敏智慧。对付楚王的侮辱,晏婴表现了这样的特点:他善于提出一种既定的前提,作为自己回答的依据。
晏婴绘图
如物随水土的思想和受赐全食的思想。在入城一事和回答派使问题上,晏婴把自己一方的两种行为和楚国的两种状况分别联系起来,以此为既定前提,供楚王选择。他抓住楚王要维护国体的思想,迫使楚王放弃对齐方的侮辱。晏婴的回答还包含了自发的严密逻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