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名字叫朱由检。很多人都知道他的下场很悲惨,他最后在北京煤山上吊死了。过去在天桥那地方,有一种文艺形式叫“拉洋片”,你从小孔往里看,就跟现在放幻灯片似的。当时“拉洋片”有一个固定的节目就是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吊死。拉洋片的人在外面敲着锣,然后唱:“大明坐了十六帝,末帝崇祯不得太平,三年旱来三年涝,米贵如珠价往上边升。有钱的人家卖骡马,无钱的人家卖儿童。
黎民百姓就遭了涂炭,这才出了一位英雄叫李自成。”那么大明天下没了,崇祯要负多大责任呢?他是最重要的责任人,还是也属于受害者呢?这一节,让我们了解下这个性格复杂多变、有点儿悲剧命运的崇祯皇帝。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本来当时不该是崇祯当皇上。他的前任是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他是崇祯的亲哥哥。一般皇帝把皇位交给儿子,为什么天启皇帝把皇位交给弟弟呢?要说崇祯即位,那纯属意外。崇祯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是个极不靠谱儿的皇上。他不好好当皇上,却迷上了干木匠活儿,没事儿就自己在宫里造家具,而且木匠手艺是非常棒。要放在现在社会,那肯定是“鲁班奖”获得者。可话说回来,一个好木匠就能治理好国家吗?结果,当时的大奸臣魏忠贤等就把持了朝政。所以大明朝的根儿主要是坏在那个时候。后来,明熹宗没过几年死了。他死了,照理说应该把位子传给儿子,可是他没留下来一儿半女。就这样朱由检继承了他哥哥的皇位。所以崇祯当皇帝前也没什么心理准备,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当皇帝,反正稀里糊涂地就当上了。
但是这个崇祯比他那几个前辈要靠谱多了,起码比他爷爷、他爹、他哥哥强。崇祯的爷爷是万历皇帝,这万历皇帝28 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一天到晚就是吃喝玩乐;他爸爸泰昌皇帝朱常洛于八月初一即位,在九月就死了,就当了一个月的皇帝——泰昌皇帝是吃丹药吃死的。他的哥哥朱由校整天在宫里做木匠活儿,根本不理朝政。崇祯比这三位前辈靠谱,他想励精图治,想当个好皇帝,而且想认真干,好好干。
那个时候,大明天下岌岌可危,崇祯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把老祖宗留下的朱家天下发扬光大。也就是说,他想有所作为,体现在什么上呢?前面说了,奸宦魏忠贤把持朝纲,人称“九千岁”。崇祯即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魏忠贤给收拾了,仅用了几十天工夫。他先把魏忠贤抓起来,然后判他罪,让他去安徽凤阳给朱元璋守灵去。我们都知道安徽凤阳是朱元璋老家。结果,半道上,崇祯派人把魏忠贤直接勒死了,以绝后患。
有人说,皇上说杀谁杀谁,用得着这么费事儿吗?那可没那么简单,魏忠贤左右朝纲几十年,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人,耳目众多,你想动他特别难。所以,崇祯在这么短时间之内平定了魏忠贤,说明他有些手腕,也有些胆识,也敢干。照理说这样的皇帝把持朝政之后应该有作为啊,可是为什么后来大明还是亡在他手上呢?关键在于崇祯用人多疑。而且,他急功近利,“有恩不欲归下,有过全盘推托”。这其中有个特别极端的例子,就是崇祯皇帝最后凌迟处死袁崇焕。这个袁崇焕算是四朝元老,在崇祯他爷爷,就是万历皇帝年间,中进士,在天启六年的时候,被任命为辽东巡抚。辽东巡抚的任务主要是跟当时满族人对抗。天启皇帝听了魏忠贤的谗言把袁崇焕给撤了。崇祯即位后,重新起用了袁崇焕。
重新被起用的袁崇焕来到辽东一带驻守,连着打了几个胜仗。他打得最厉害的是宁远一战,那个时候已经有大炮了,他一炮轰死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草原上的雄鹰,天之骄子,死在了袁崇焕手里,说明袁崇焕打仗很厉害。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即位后就觉得,如果不除这个袁崇焕,那么想从关外打到关里,得大明天下是难上加难。所以皇太极视袁崇焕为眼中钉、肉中刺。为此,手下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反间计。
他想法派人把明朝宫里的太监抓来两个,然后故意让自己手底下的将军在这太监面前嘀嘀咕咕——意思是皇太极跟袁崇焕商量好了,不日即可攻打京城,夺大明天下。这太监听完了,皇太极故意让他们逃回去了。回到北京城,太监就跟崇祯说,皇上,坏了,您看您给袁崇焕那么重要的任务,让他在那儿驻防。现在他要跟皇太极联手,那还有好吗?崇祯这时候就起疑心,信了。他为什么信了呢?当时天下很乱,他不知道手底下大臣哪位是忠臣哪位是奸臣。人在难以判断忠臣、奸臣的时候,他有个直接办法,有点儿风吹草动我先杀了你,不管你是忠臣奸臣。再加上皇太极想了很毒辣的一招,致使崇祯难以辨真伪。当时袁崇焕驻扎在锦州山海关一带,皇太极起十万大兵绕过山海关,攻进关内,把声势造得很大。结果有人就跟崇祯说,这肯定是袁崇焕在坏事,他据守在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皇太极怎么能够起十万大兵攻过来了呢?那肯定是袁崇焕给清兵让道了,说不定他还给带路了。这两件事合在一块儿,崇祯受不了了,他干脆把袁崇焕招回来,下大牢了。
最后,崇祯给袁崇焕判了“磔刑”。什么叫磔刑呢?比大卸八块还残忍,是把人剁碎了。崇祯把袁崇焕千刀万剐、凌迟处死了,非常残忍。磔刑是给最重的犯人使的残酷刑罚,崇祯用到了袁崇焕身上。大明的很多臣子都知道袁崇焕冤枉,有的冒死进谏,但崇祯一概不听。你想这下边臣子岂能不寒心吗?一个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没几个人敢认认真真给崇祯效力。你想“四梁八柱”都寒心了,你的工作还怎么开展?古人道:“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这么干的话没个好儿。
另外,崇祯急功近利,比较典型地体现在要钱上。因为经过他爷爷、他爹、他哥哥的几辈儿折腾,大明的国库越来越空虚。另外,大明任用那么多贪官污吏,这个也贪那个也拿,到崇祯即位的时候,大明的国库就剩下那么区区几万两的银子了。几万两银子对老百姓来说也挺多,但国库里要是就这点儿钱,那就国将不国。崇祯琢磨,到哪儿弄钱去呢?“打土豪分田地”吧,让这些当官的集资捐款。这钱吃进嘴里容易,让他吐出来就难上加难了。没人同意。这崇祯知道得先树个典型,于是他拿国丈开刀,就是他岳父周逵,也是当朝大臣。周逵心疼啊!人岁数越大越贪财,于是,周逵想了个办法——找自己闺女去。他闺女就是当今皇后。
就这样,他女儿拿出银子给他爹。缺德就缺德在,这周逵没全缴,他还留两千两当外快。这事崇祯一调查知道了,说这还了得,干脆我让你们交多少就交多少,不交我就收拾你们。他用这种方式敛钱,弄得文武百官怨声载道。
后来,崇祯一看不行,干脆把这财政危机往老百姓身上转嫁吧。怎么转嫁呢?收税。明朝的税收到崇祯年间变得特别缺德。比方说,村子里得缴一百两银子的皇粮国税,10 户人家均摊,一户是10 两,10 户缴100 两。有的扛不住了,我缴不起这10 两,你在这儿天天逼,那我跑吧。有两户人家背井离乡逃荒跑了,这不剩下8 户人家吗? 8 户人家照理说缴80 两,但崇祯命令8 户人家也得给缴100 两,于是一户就得交12.5两。如果又跑3 户,剩5 户人家,也得缴100 两,这时一户得缴20 两。跑得就剩一户人家在那儿,那你这一户缴一百两。这缺德的赋税制度,让老百姓受不了了。最直接后果是什么呢?逼出了一个让大明朝直接灭亡的人——李自成。
李自成于1606 年出生,陕西米脂人。李自成一开始没想造反,只想老老实实过日子。缴不起税,我有力气,我先借钱缴税——借当地土豪的钱缴税。但是那个钱在过去叫放印子钱,高利贷,利滚利,还不上。还不上,土豪就把他给告了。官府就判先拉去游街示众,游街示众回来就斩首,以儆效尤。李自成一想,我造反不成大不了是死,而我不造反就是在这儿等死,那我造反吧。后来,我们知道,1644 年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城,把崇祯皇帝逼得吊死在煤山上。
大明不合理的赋税制度,是崇祯皇帝一手造成的,导致最后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把这个崇祯皇帝的用人和实行的政治制度一一进行分析,你会发现崇祯皇帝虽然勤勤恳恳,但很难说他是个好皇帝。台湾历史学家柏杨写了本书《中国人史纲》,里面总结崇祯总结得很准,他说:明王朝第十七任皇帝朱由检并不是不想把国家治理好,但他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犹如小学生没有写出博士论文的能力一样。他精力充沛,沾沾自喜于自己明智的措施,发脾气的时候不可理喻,而且几乎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发脾气。他对自己的错误永远有动听的掩饰,绝不寻求更正,却喜欢他的部下歌颂他英明。
所以说,崇祯皇帝这个人有一定魄力,做事认真,也足够勤奋,但他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他适合干什么呢?他一定能当个不错的基层公务员。可是你让他治理天下就不行了,他的眼界、胸襟、性格、大局观完全不适合这个位置的要求。所以说,这是崇祯个人的性格悲剧,也是大明天下的一个悲剧。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男人选择事业,一定得选择对了。崇祯皇帝的性格悲剧其实就在于他入错行了,他干不了皇帝这个高危职业。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熬通宵也要读完的大明史》,京东套装5折抢购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