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综合 > 正文

苏轼的饮食人生(上)——能屈能伸,热爱生活,乐于分享

2019-09-29 12:19:41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0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堪称全才,诗、词、文、书、画……,几乎无所不能。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苏轼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他热爱美食、喜好烹饪,创作了大量咏及饮食的篇章。《苕溪渔隐丛话》云:“东坡于饮食,作诗赋以写之,往往皆臻其妙。”这些篇章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在记述日常生活的同时,寄寓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身历南北,既享受过珍贵的滋美嘉味,也经历过难耐的饥厄困苦,无论旨肴佳馔,还是粗食淡饭,诗人都能甘之如饴。据宋人记载:“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粗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对于旁人难以下咽的粗砺之物,诗人亦能咀吞之。他说过:“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超然台记》)能醉能饱,能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诗人就能“无往而不乐”。黄州时,诗人生活清贫,常常“姜盐拌白土”,“日饭止脱粟”(《寄周安孺茶》);惠州时“衣食渐窘”、“樽俎萧然”(《和陶贫士七首》);海南时“生之褊迫”、“诗肠转雷”(《菜羹赋》)。

“艰难生理窄”的困顿的生活中,诗人有过短暂的低落消沉,但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黄州酒恶,“酸酒如齑汤,甜酒如蜜汁”,诗人“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岐亭五首》其四)海南时“水陆之味,贫不能致”,诗人从邻居处乞得园蔬,“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菜羹赋并序》),并自比葛天氏之遗民;“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诗人能妙法烹制之,作《猪肉颂》以赞之;大麦甘酸浮滑,如石嚼虱子,作者杂小豆,制成“新样二红饭”。惠州市寥落,诗人不敢与在官者争羊,买其脊骨,“得微肉于牙綮间”,以期补益。种种行为,足见诗人顺应现实,改善生活的努力。

苏轼还是一位资深的美食爱好者,他自称“老饕”,对美味珍物总怀着一种热烈的感情。将之湖州,诗人与友人诗一首,细数当地物产:“湖中橘林新着霜,溪上苕花正浮雪。顾渚茶芽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将之湖州戏赠莘老》)常州时,想吃鮰鱼,有《戏作鮰鱼一绝》:“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他曾与客论食次,谈到心中理想的美食,说:“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南部麦心面,作槐芽温淘、糁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粳,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絵鲙,既饱,以庐山康王谷帘泉,烹曾坑鬭品茶。”(《论食》)可见诗人对食料的选取、食材的搭配、口味的调和乃至餐具的使用都深有研究,具有极高的饮食审美鉴赏力。

无法拣择时,则固心忍性;条件允许时,则勉力事善。苏轼的这种饮食态度其实也是大部分中国人的饮食性格。林语堂在谈到中国人的饮食时说:“出于爱好,我们吃螃蟹;由于必要,我们又常吃草根。”(《中国人的饮食》)这里说的吃螃蟹、吃草根是饮食行为的两个层次,它受个人经济状况与社会物质发展的制约。穷居食贫,那只能选择后者,填饱肚子满足身体机能的运转,才能再谈其它。而在经济和物质富足的情况下,对饮食的要求也会更高,人们不只要求果腹,还会讲味道、讲搭配,以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吃螃蟹与吃草根,一种是为了延长生命的长度,一种是为了提高生活的质量,两种生活状态在苏轼身上体现得尤为深刻。对诸类食物的接受和热爱,实际上是一种艰难困苦中迸发出来的保卫自己的力量,是一种思善思美的心理追求,体现了诗人旺炽的生命力。

苏轼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情趣,尤其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日常饮食,在诗人眼中更是散洒着勃勃生气。如《游博罗香积寺》:是绍圣二年(1095)所作,时诗人谪居惠州,送表兄程正辅至博罗县西香积寺,见“夹道皆美田,麦禾甚茂。寺下溪水可作碓磨”,遂向县令建议,并作此诗。诗写香积寺旁景色:麦子开始结穗,含珠蓄露随风而舞,在初日的照射下显出娇黄的颜色,水田中春泥没膝,青青的稻苗已分插好,远远看去闪烁着银光。随后诗人展开联想,他想象水力碓磨建成后的情景:人们能用舂出的米,做出莹白的米饭,能用磨出来的面,蒸出浓香的饼,除此,还能用收获的米、麦酿出醇美的酒呢!真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雨后行菜圃》亦描绘了一幅草木发荣滋长图:“梦回闻雨声,喜我菜甲长。平明江路湿,并岸飞两桨。天公真富有,乳膏泻黄壤。霜根一蕃滋,风叶渐俯仰。”雨水的润泽,让菜蔬畅茂条达,叶子在风中俯仰,伸展出向上的姿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最妙的是诗的后半部分:“未任筐笤载,已作杯盘想。艰难生理窄,一味敢专飨。小摘饭山僧,清安寄真赏。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谁能视火候,小灶当自养。”只是初生的菜芽,诗人却已预想到食时情景:白菘芥蓝,脆美甘香,味道堪比羔豚蹯掌。

惠洪说此是“举因知果”式联想,后世赞同者甚众。此法于饮食描写中屡见,像《初到黄州》,看到“长江绕郭”想到“鱼美”,看到“好竹连山”想到“笋香”;《南园》由“春畦雨过”想到“饼饵香”;《东坡八首》其四由“种稻清明前”想到“玉粒照筐莒”。这不只是诗人敏捷才思和奇妙想象的表现,更体现了诗人对来来生活的美好希望与无限热忱。

以食事自怡是苏轼日常生活之常态,每遇淳酒佳肴即与他人共享,乃作者人生一大乐事。嘉祐四年,苏轼第二次出蜀入京,在离京百来里的尉氏,被大雪困于驿站,对火枯坐百无聊赖之际,一客冒雪而来,诗人相招与饮,至醉离去,不知其姓名。陌上相逢,但饮莫问,有学者谓这种饮食意兴“完全不带一丝功利色彩,直是生活艺术与情趣的最高境地。”作者这里追求的,是一种分享的乐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章惠王章句下》)这个问题上,苏轼的回答一定是后者。在饮食生活中,苏轼从来都不是一个只顾个人口腹之欲的人。他常常送茶、送酒、送菜与友人,希望朋友也能品尝佳味。

“久客厌虏馔,枵然思南烹。故人知我意,千里寄竹萌。骈头玉婴儿,一一脱锦棚。庖人应未识,旅人眼先明。我家拙厨膳,彘肉笔芜菁。送与江南客,烧煮配香秔。”(《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其一)客宦北方,久思南烹,收到故人千里迢迢寄来的竹笋,却没有独自享用,而是分给同是南人的友人李公择。得棕笋,诗人知“僧甚贵之”,遂转赠殊长老,随食附《棱笋》诗并序,将烹法一并告之。即便生活困乏,仅有一瓢酒,诗人仍不忍独享,空床破灶,败絮衰薪,诗人与友人共享的,不仅是一瓢酒,更是那无边春色,和当下淡泊宁静的生活。

饮食馈赠外,诗人还常和友人相聚会食。闲暇之时,诗人会邀请友人共享美景美食,如《和蔡准郎中见遨游西湖三首》其三描写了携友烧笋的情景:“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相携烧笋苦竹寺,却下踏藕荷花洲。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临风饱食得甘寝,肯使细故胸中留。”孟夏、西湖、幽静的寺院、游荡的浮舟,船头斫鲜缕缕,船尾稻香浮浮,临风饱食,让人尽忘烦忧。

有时候,诗人会直接带上酒食,去友人家与之共享,如《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往来馈赠宴请中,诗人创作了大量关于饮食的诗篇,如《丁公默送蝤蛑》:“溪边石蟹小于钱,喜见轮囷赤玉盘。半殻含黄宜点酒,两整螯斫雪劝加餐。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坐寒。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再如《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事须莫与缪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又如《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其一:“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这些诗歌中,很少庄重严肃的抒情说理,有的甚至随手记之,但它展示了诗人日常饮食中闲适的情调和从容优乐的心态。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今日推荐

习近平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11月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的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详细]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京举行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详细]

天天学习|中南海月刊(2022.09)

天天学习金色九月,喜迎丰收。9月,一个个瞬间令人难忘: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决定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出席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颁发命令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出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