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综合 > 正文

被低估的战争天才——秦王李世民

2019-09-20 07:35:35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0

公元621年,作为大唐开国皇帝的李渊在思考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究竟应该给自己的二子李世民封个什么官,这事可着实难坏了李渊。

当时的李世民已经是秦王、太尉再加尚书令。论爵位已经是最高,太尉是军事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尚书令基本等同于国务院总理的职位。

也就是说,李世民在文官和武将上都已经做到了头,这要放到五代十国那种乱世,不篡位老百姓都替你着急。这么简单的道理李渊当然也懂,当然本篇只论军事,不谈政治。

李渊老爹足足思考了两个多月,终于想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官职——天策上将。

光听名字就觉得很厉害,秒杀什么五星上将。简单说,天策上将就是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人物,而且可以开府自置官署,就是弄个自己的小朝廷。

整个大唐289年里,天策上将就这么一位。真不是李渊宠儿子,而是李世民功劳确实太大,逼得老爹没办法。

李世民功劳到底有多大,简单来说他参与了几乎所有唐初的大战役,而且很多战役都是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取胜,到后期李世民功劳太大,李渊想把他雪藏,但是发现别人上都不行,最后还得用李世民。

其中有四个实力强劲的对手,都先后败于李世民之手:

其一,拖垮薛举,平定薛仁杲(薛举之子),平定了大唐的西方。

其二,击败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大唐的北方。

其三,虎牢关,一举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使大唐取得了华北。

其四,众创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平息叛乱。

东征西战成就一代战神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九月,李世民进攻薛仁杲驻守的高墌城,薛仁杲派部将出城挑战,李世民却坚持不战,理由是唐军新败,气势低落,需要蓄势以待;双方僵持了60多天,高墌城粮食告急,很多人向唐军投降,李世民觉得时机到了,派人诱敌出战,而后一举歼灭敌军攻占了高墌城。

没消停多长时间,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窦建德攻陷了河北,几乎全部唐朝在河北领土都落入窦建德手中。祸不单行,刘武周派遣大将宋金刚攻陷河东,连李渊的老家太原都丢了。此时在长安的李渊本想放弃河东,直接据守关中,又是李世民力挽狂澜,主动请缨出兵河东。

李世民到了河东发现民生凋敝、仓廪空虚,粮食都征不上来,但民众听说唐军主帅是李世民,还是主动送来了很多粮草。困难是对等的,李世民判断宋金刚也比他好不了多少,而且宋金刚士气正盛,又是孤军深入一定求速胜。李世民偏不和他打,依旧采用消耗战,双方就这样对峙了将近半年,中间除了几场小规模奇袭几乎按兵不动。

宋金刚先坚持不住了,开始撤退。李世民一看机会来了,死咬住不放,一天追出200余里,大小数十战,连战连捷。当追到高壁岭下时,部将劝谏不能孤军深入,李世民却认为宋金刚此时已经黔驴技穷,正是一鼓作气将其消灭的良机,若给他们时间修整,再想击破就万难了。三天三夜李世民衣不解甲,最终在介休城一举击溃宋金刚,刘武周和宋金刚失去了主力部队,逃亡突厥并最终被突厥人所杀。

不战则已,战则必胜。遥想战国名将李牧北据匈奴数年,韬光养晦不开一战,待时机成熟一战便斩杀匈奴十万,此后十余年匈奴都不敢再犯赵国边境。反观有些将领胜仗没少打,号称常胜将军,但越打越乱,还不如不打。

这让我想起查理芒格评价巴菲特的一句话:“沃伦很擅长在无事可做的时候就什么也不做。”多数人都是出于焦虑在乱动,那些在股市上今天买明天卖的人,几乎都没赚到钱,而巴菲特从不轻易出手,但一出手就是杀招,让别人再也没有机会,所以巴菲特赚到了钱。

说回李世民,其“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略思维体现最明显的战役还是虎牢关之战,这一战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势力,从此华东平定。

当时王世充有点像董卓,挟持天子盘踞洛阳,但他本领平平而且为人残暴,充其量算是个大军阀,李世民率军围攻洛阳,但洛阳毕竟是东都,城高池深一时难以攻克,李世民决定不强攻,而是围城断粮困死王世充。

王世充也不傻,派人突破重围向河北的窦建德求援。唇亡齿寒,窦建德同样老谋深算,计划等双方都是强弩之末时来个一勺烩。

窦建德要进军洛阳,就必须经过虎牢关,虎牢关位于今河南荥阳市区西北16公里的汜水镇,是洛阳东面的天险和屏障,因西周穆王曾在此狩猎,捕获一只猛虎,并将虎饲养于此而得名。其关隘修筑于汜水西面的大伾山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时虎牢关已经落入唐军手中,李世民决定两线作战,留下大队人马继续围攻洛阳,自己亲率三千五百精锐入驻虎牢关。面对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李世民还是选择据守,不时派小股精锐奇袭断其粮道,一点点积攒势能。

窦建德军队人数众多,但在虎牢关面前很难展开,而且大军日费千金,很考验主帅能力。有时候也不是兵越多越好,还得看主帅有多大本事,毕竟像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将领屈指可数。

李世民很清楚大军最怕消耗战,所以对峙了数月,窦建德久攻不下虎牢关,兵将都限于疲惫,这时李世民又使计,故意放出假消息称军中短缺饲料,并放出一千多匹战马吃草,窦建德果然上钩以为这是决战的机会,待窦建德列阵完毕,李世民早就收回了战马。而窦建德部队列阵一上午都没有动静,到了中午又不能吃饭,疲惫之相毕露,李世民感觉时机成熟了,先命部将领三百骑兵试探,并告知部将:若其岿然不动就撤回来,若其阵脚松动就变佯攻为真攻。

果然,窦建德部队一遭受攻击就溃散,李世民马上全军出击,利用骑兵的机动性把战场分隔开来,在多处插上唐军大旗,窦建德部队一看大势已去就各自溃散,窦建德本人也在逃亡中被生擒。

李世民用三千人对十几万大军,不但取胜而且生擒窦建德,而那年李世民才只有23岁。一众唐朝老将都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确实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统帅。

李世民作战总能让敌人被自己牵着走,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决战,《孙子兵法》里提到的: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李世民算是活学活用。

将帅之道不止于冲锋陷阵

李世民的战争能力毋庸置疑,但只会打仗顶多是将才,做好大帅还需几点。

第一,遇事果决,从不优柔寡断。很多次李世民都是力排众议,大胆决策,而且主动承担后果,这就是领导力。反观很多领导,遇事不决犹犹豫豫,肯定难成大事;还有一种领导,有功劳全归自己,有过错都是下属办事不利,久而久之就会人心离散,留下的都是阿谀奉承之辈。

第二,用人不疑,坦诚以待。李世民南征北战多年,有很多心腹将领都是降将,最典型的当属尉迟敬德(他后来和秦琼成了民间的左右门神),他原本是刘武周旧部,刘武周败亡后投降李世民。

李世民很信任尉迟敬德,还让他统帅旧部,结果不知道为何在围攻洛阳前尉迟敬德的部队纷纷逃亡,只剩尉迟敬德一人没走被囚禁起来,大家警告李世民:“尉迟敬德骁勇,今将其囚禁必心坏怨恨,留之必为后患,不如杀掉。”可李世民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尉迟敬德如有二心早走了,何必留下来自讨苦吃。

不仅放了尉迟敬德,还单独召见他,拿了一笔钱,对尉迟敬德说:“大丈夫既然意气相投,就不必因小小的嫌隙介怀,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听信闲言、残杀忠良。如果你果真要走,这笔钱就做你的路费,聊表一时共事之情。”

这就是领导的艺术,如果你的领导能说出这么一番话,你想你会是怎样的心情。用人不疑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能做到李世民这样的,恐怕少之又少。

第三,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李世民在作战时也异常英勇,常常身先士卒,多次身陷绝境,都靠着过硬的军事素养挺了过来。所谓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李世民能战无不胜,和他英勇的气概也密不可分。但这一点不好效仿,还看统帅个人素养,有人也可以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战神与战神的问对

大唐的东西北几乎都是李世民一手平定,只有南方李世民没插手,是由另一位大名将李靖平定。

要说李靖的名气可能比李世民还大些,因为李靖有个神仙化身,就是哪吒他爹——托塔李天王,实际中的李靖也确实名不虚传。

贞观年间,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随后又突袭阴山,一举击破突厥大军,斩杀一万多人,俘虏十几万,东突厥也就此灭亡。

李靖一生战功赫赫,同时也著书立传,最有名的莫属《李卫公问对》,其在北宋被列入《武经七书》,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并列。

《李卫公问对》的书名乍一看有点奇怪,李卫公无疑就是李靖,因为被封卫国公,所以又叫李卫公,问对就是讨论,一问一答的意思。那么讨论的对象是谁呢,就是我们的主人公李世民,所以《李卫公问对》也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之前一直认为李靖是为了拍皇帝马屁才弄个问对的形式。但仔细想来,以李靖的实力和身份,其实没必要,而且打仗这种有很高专业度的东西,不好用来拍马屁。只有在一个水平层级的人,才有讨论、切磋的意义和价值,在当时看来,整个大唐只有李世民的战争水平能和李靖一较高下。

后世对《问对》一书的评价很高。其中更将“奇正之变”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孙子兵法》中有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里的正奇指的是主力部队和预备部队。

《问对》则将其发展,认为对敌进行政治声讨是正,进行军事打击是奇;公开出兵是正,奇袭是奇;前进为正,后退为奇等等。不仅于此,善用兵者,无处不正,无处不奇,关键在于如何运用,书中提到:“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

大道至简。其实李世民的军事思想总结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主动权,让敌人受制于己方,战争何时何地打自己说了算,而不是被动接受。其实,古往今来道理也就这么些,但能领悟多少、做到什么程度就看各人了。

  责任编辑:

今日推荐

习近平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11月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的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详细]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京举行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详细]

天天学习|中南海月刊(2022.09)

天天学习金色九月,喜迎丰收。9月,一个个瞬间令人难忘: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决定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出席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颁发命令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出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