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墓中,曾出土了一件非常神秘的乐器,当专家们将其完整复原后,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它究竟该如何演奏呢?专家们能否揭开其中的秘密?一件远在千里之外的汉代画像石,又会给专家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8年时,湖北随州市的擂鼓墩地区出土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葬,考古专家们在发掘过程中,找到了大量的兵器、乐器、漆器以及青铜器等,总数量超过了15000多件。据专家考证,该墓葬主人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诸侯王,其名字叫做“曾候乙”,故此墓葬也被专家命名为“曾候乙墓”。
在曾侯乙墓中,曾出土了4件鼓类文物,它们分别是带柄鼓、小扁鼓、带环扁鼓,以及一件建鼓。在出土的时候,4件鼓都已经破损不堪,其上覆盖的鼓皮早已经朽烂不堪,唯独剩下各自的鼓架,其中建鼓的损毁程度最大,其盘卧数十条青龙的底座都已经散架脱落。
考古专家为了能够保护好出土文物,便将其带回实验室进行复原。在专家们的努力下,通过现代高新修复技术,4件出土的鼓文物被依次修好,就连建鼓的底座也被复原得完好如初。考古专家们对此感到非常高兴,可他们却没有因此而放松,反而又重新坠入到了一个更大的谜团之中。
原来专家们在复原了4件鼓后,对其进行了反复的测试,其中带柄鼓、小扁鼓、带环扁鼓都成功测试完毕,唯独青铜建鼓的使用方法不明。
考古专家们甚至找遍了周、秦、汉三代史书,却依然未能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眼见着建鼓演奏方式会成为永久的谜团,专家们觉得有些遗憾。可就当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一件汉代时期的出土画像石揭开了所有的答案。
2016年10月,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联合当地考古部门,在鼎盛国际商厦工地中对一座汉代墓葬进行了发掘。在整个发掘过程中,共发现了9块汉代画像石,而其中的一块画像石上,居然雕刻着建鼓的演奏图。
建鼓演奏图画像砖近似正方形,长64厘米、宽63厘米、厚32厘米,主画由上下两 格组成,上格为建鼓舞图,下格为奏乐图。
从建鼓图上能看出,画面中间有建鼓,鼓身以木柱贯通全身,鼓面的高度略微高于鼓者,应该是出于方便敲击的考虑。木柱顶端有幢,幢下垂有流苏,鼓身上方还有羽葆,为野鸡尾羽制成。建鼓旁有两名束腰男子,各自手持鼓槌作敲鼓状,二人姿态完全对称,似乎是有意配合下方乐队演奏的乐律。
通过专家们对汉代画像石图案的研究,专家们终于弄懂了建鼓的演奏规律,原来建鼓不仅要安置底座,还要用木柱固定,在演奏建鼓时,其鼓点的轻重,也应该是根据乐队演奏的旋律而进行。
除此之外,专家们还在画像石上得到了一个关于建鼓的信息,即建鼓演奏的实际意义。原来画像石上建鼓的演奏画面,并不是反映墓主人生前场景的再现,而是祈祷墓主人能够快速升天的仪式。建鼓中的木杆,代表着“设杆祭天”,木杆顶端的华盖与流苏象征着西王母仙境,而羽葆则是希望墓主人灵魂能像鸟儿一般轻松飞上天际,早日脱离肉身而得道升仙。
建鼓之谜被揭开后,不仅为我国历史文化领域增添了新的元素,也让后人对古人的智慧感到惊叹不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考古研究工作似乎就像一座时光机器,它将我们带入到千年之前,并真切地认识古代的文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