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剧当中,若是皇上有事务要下达命令,太监们就会拿着圣旨宣读给各个相关官员或者嫔妃,但是在我们一般的认知当中,有许多孩子之所以阉割进宫成为太监,都是因为家境过于贫困,不过出生在贫穷家庭的孩子应该很少有机会可以读书,自然大多数都不会识字,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宣读圣旨的呢?
事实上,真正在宫中服侍的男子称之为「宦官」,不是「太监」,而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在明朝的时候宫廷内设了「十二监二十四衙门」,主要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它的提领者则被称为「掌印太监」,为正四品的官职,虽然并没有硬性规定,但大部分都还是会指派宦官来担任该官位,久而久之,「太监」就成为高级宦官的代名词,后来变成了宦官的统称,清朝时宦官也通通统称为太监。
所以必须要掌管一个机关,自然就不能找资质差、不识字的宦官来担任,且人数也不会太多;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宣读圣旨」并不是太监的主要工作,基本上只有后宫中的事务或不太重要的事情,才会交由太监来进行宣读,而较重要的国家大事则会交给专门的机构与钦差大臣去负责。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