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综合 > 正文

昆剧艺术的四个概念之一,昆山腔的概念,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

2019-09-11 12:45:11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0

大凡熟悉昆剧艺术的人都知道这样四个概念,就是昆山腔、昆腔、昆曲、昆剧。前两个概念比较容易分辨,而后两个概念极易混淆,而且至今曲界剧界也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而事实上,这四个概念还是很容易辨识清楚的,并且颇具风韵雅趣。有一种相对较为流行的说法,说昆曲、昆剧的渊源,其始祖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地点就在以江苏昆山为中心的娄江流域,早期的发源地即是巴城镇。

2001年以前,笔者花了整整30分钟的时间,在昆山的大街上做了一项现场调查:“请问,你知道什么是昆曲吗?那知道昆剧吗?”接受采访的路人几乎没有谁能答得上来,而且所有人都不知道,他们自己的脚下就是名扬世界的昆曲的发源地。但江苏昆山的确是一个具有艺术传统的地方:六朝时期有民歌咏唱,唐宋时盛行“伎乐送祖”,到了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元代后期,这一带流行着一种地方小调,叫作昆山腔。

不过这一时期的昆山腔已经相当情绪化,擅长表达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等真情实感。有学者通过考证认为,顾坚就是当时演唱这种小调的一个代表性人物,而诗人杨铁笛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现存证明顾坚擅长演唱昆山腔的一个证据,就是明代魏良辅在其著作《南词引正》中所说的:

“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帽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南词引正》形容顾坚是“善歌”“善作古赋”“善发南曲”。其好友、元末诗人顾阿瑛在家乡正仪界溪(今属巴城),建造了“玉山佳处”,广结天下文人雅士,而顾坚就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并创立了昆山腔。“昆山腔”这个说法最早出自明中叶著名北曲家祝允明(1460-1526)所著的《猥谈》:“自国初以来,公私尚用优伶供事。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更为无端,于是,声乐大乱……盖已略无音律、腔调,愚人蠢工,徇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交易喉舌,趁逐抑扬,杜撰百端——真胡说也。若以被之管弦,必致失笑。”

由此可见,这时的昆山腔比较符合民间普通老百姓情绪的表达。这就是第一个概念昆山腔的出处。上文中所言之干墩就是现在的千灯镇。文中提到的黄幅绰是唐朝时代一位宫廷艺人,擅演“参军戏”,是中国十大名伶之一。安史之乱以后,黄帽绰流落到了昆山正仪(今巴城镇正仪街道),死后就葬在“绰墩”。由于前有黄播绰的影响,继有顾坚的原创,按照这样的逻辑链条,魏良辅改造昆山腔就变得顺理成章、师出有名了。

关于顾坚的文字由于是孤证,经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不过是魏良辅的“托古改制”,也就是说,为了推广昆山腔,而借助古人的行为为自己追踪寻源来造势。这也是历来从事创新的人为寻自保的一个有效方法。无论如何,“昆腔”的真正创始人似乎还应是魏良辅及其创作班子。

还有一个可乐的故事,就是洪武六年时,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昆山接见百岁寿星周寿谊时询问昆山腔。可以证明昆山腔的影响力明初就已经进入了宫廷。明·周玄隙的《泾林续记》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有个周寿谊岁数很大,特意把他叫来要当面看看,见到后就问他多大岁数。周寿谊回答:107岁。朱元璋又问他,听说昆山腔特别好听,你会唱吗?周说我不会,不过我会唱吴歌,于是就唱了:“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他州。”

朱元璋一听拍手大笑,赏他吃了酒席,还免除了他家的丁役,把他送回了家。这个记载说明,尽管周寿谊并不会唱昆山腔,但昆山腔在明初已费声宫廷,并且朱元璋还得知昆山腔“甚佳”。不过这个时期的昆山腔还只是后世昆曲的雏形。而昆山腔真正能够风靡开来,却是在嘉靖、隆庆年间的事。明代嘉靖中叶,经过从江西住到昆山、太仓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的大力改造,昆山腔最终压倒了当时南曲流行的其他声腔(像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成为委婉细腻、流丽悠远的“昆腔水磨调”。

  责任编辑:

今日推荐

习近平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11月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的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详细]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京举行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详细]

天天学习|中南海月刊(2022.09)

天天学习金色九月,喜迎丰收。9月,一个个瞬间令人难忘: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决定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出席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颁发命令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出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