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综合 > 正文

什么是文化?10000多年来,人类主宰了地球,靠的就是四个字

2019-09-11 10:27:14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0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郑也夫先生的《文明是副产品》。其实人类历史上绝大部分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无心插柳的结果,都是某种行为的“副产品”。那人类的未来怎么发展?人类的文明进程如何推动?这本书或许能给你答案。温馨提示:今天内容有点多,请耐心阅读,会有启发:)

01造纸术的起源

中国的造纸术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汉朝的蔡伦。在《蔡伦传》中记录了蔡伦利用渔网、破布、废麻等韧皮纤维造成了纸张。直到18世纪之前,造纸的方法基本没有什么改变。从19世纪开始,人们逐渐采用木材为原料进行造纸。因此主流的西方学家普遍认为,造纸术的鼻祖是中国汉代的宦官蔡伦。

但在汉字文献中,在蔡伦之前,就已经有纸的记录,已经发现了九批古代的纸张,要推断出这些纸张的制造时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其墓穴的年代也不确定。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纸张的出现要早于蔡伦。

在汉代的记载中,其实造纸术是无意中获得的,是当时将一些富人穿过的旧絮进行漂洗和改造给穷人用的过程中,无意中发明了造纸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造纸术其实也是一种副产品。

对于造纸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当时造纸用的原材料并不是旧丝和破布,而是树皮,并且当时并不是为了造纸,而是为了制造新衣服,即树皮衣。树皮衣已经有一万年的历史,而树皮衣的起源很可能是中国。当地学者对树皮衣的定义是一种无纺织布,以树皮为原料,经过拍打技术加工制成。

02雕版印刷的起源

印章和石刻是印刷术的技术先导。接下来让我们探讨这两个技术的起源。

封泥是印章最初的使用方式,关于印章的起源,迄今为止,我们虽然发掘了大量西周墓葬,包括大量的青铜器等陪葬品,但没有发现印章,春秋时代也没有出现。但战国时代印章横空出世。在战国时期的墓穴中出土了大量的官印和私印。所以一开始普遍认为印章出现于战国时期。但是后来在商代的古玺推翻了印章始于战国的推论。

中国早期的古玺均为青铜铸造,但为什么在大量的商代殷墟遗址中没有发现古玺呢?如果印章起源于战国,那么有2500年的历史,如果起源于商代,这有3100年的历史。而在伊朗出土的封球、滚筒印章等证明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印章在7000年前就已经问世。

印章在时空跨度上虽然有巨大的差异,但是最为重大的变异是发生在中国,即盖印的对象从封泥转变为纸张,造纸术起源于西汉,至此,纸张取代了封泥。

当印章与纸张结合,并以阳文反刻的方式出现是,印刷术中的雕版印刷就呼之欲出了。

接下来,让我们讨论一下石刻。中国最早的石刻为唐代出土的石鼓。当代许多学者认为石刻源于秦代。从石鼓文、始皇的碣石和东汉初年的碑文,都是君王和帝王铭功记事。

03活字印刷的发明

在北宋的沈括的伟大著作《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毕昇是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早期的活字书,是1193年的宋光宗年间的周必大,南宋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印制了《玉堂大记》选入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年代上看,这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活字书。

后来元代的王祯和明代的华燧在1490年做出了铜活字,印制了《宋诸臣奏议》,它是中国最早的铜活字印刷品。

将活字印刷推向高峰的是清代的皇家,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开始,制出了25万枚铜活字。到雍正六年(1728年),历史28年,完成了《古今图书集成》,共1000卷,1.6万字的印制品。

但从中国历史看,活字本数量仅仅是雕版印刷品的百分之一二,为什么活字印刷品会如此之少,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一直没有发明金属活字用的油墨,活字印刷品受限于着墨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中国读书人崇尚审美,活字书无法与雕版书那样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

3:活字印刷一次投入太大,活字在排版后要校对,但雕版不会。活字印刷完毕要归为,雕版也不需要等等。

但作者认为,活字在中国没有成为主流,不是源自审美和着墨技术等的缺乏,而是基于经济算计的选择。漫长的实践过程中,雕版依旧是主流,但活字书和手抄本也有占有一席之地。雕版书、活字书和手抄本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文本天下。

中国的印刷,有王权与社会两个支点。中国印刷出生于民间。王权从事印刷始于五代冯道之策动,而冯道的念头触发于四川民间雕版印刷之勃兴。在秦以后的帝制形态中,隋唐的科举制是分水岭。之前是皇家与门阀贵族共治,之后是皇家摆脱贵族,任用官僚去统治。五代王权介入印刷是在隋唐科举制之后,其本意是树立自己的道统权威,副产品却是靠提供考生文本之便利,夯实科举的基础。04文明是副产品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的核心是适应与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的机制。在漫长的岁月中,原来的同一物种,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了多种物种。这便是地球上现在物种又少变多的原因。但现代的进化论思想进一步指出。进化和进步是两回事。在漫长的自然选择后,留下来的物种一定是适应者,但未必越来越高级。古尔德说地球上生命史走过了三十六亿年的时间,但最低等级的“细菌”等物种仍然存在与地球上。

什么是文化?

人类在其演化历史中渐渐发育出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意识和理性,构成了人类得以长期生存的手段,这种意识和理性的产物,就是:文化。

因此可以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手段,甚至成为他们生存的方式。是文化的存在让人类得以脱离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的淘汰机制。比如靠着科技手段、弱者和病者也能存活下来。文化让我们从数万种生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这个星球的主宰。

生物的进化和文化的进化有相似性,它们都呈现出多样性。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物种越来越多。但与漫长的生物进化相比,文化的进化过程短短一百万年。但文化的进化让人类的衣食住行、生活娱乐方面呈现出了绚丽多彩的多样性。

生物进化机制是自然选择而非用进废退,但是文化进化的机制中包含了用进废退,文化中的一项新技术,新制度的产生后,要依靠其实践、钻研、反思去挖掘其潜力,我们因此取得不断的进步。05

在生物世界中,新的东西产生主要依靠于变异和两性繁殖。但是文化为了获得新生机,可以增加新因子和多样性。那么新因子如何产生?作者提出了几种范式。1:给予

正如我们前面讲到,农业并不是人类目的性行为的产物。农业的产生的诱因是圣米,是上天的给予。从流动改为定居,定居给我们带来了生育能力的提升和人口的增长,导致对更多粮食的需求,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出现。久而久之,远古人类再也回不去狩猎采集,对农业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其实可以说,农业是人们在被动情况下的选择。上天赐予了我们圣米,让人类放弃了狩猎采集,农业的出现是一种“给予-接受”的副产品。

2:借用

远古时代借用频繁发生,特别在文化观念上,远古时代的文字的形成中也借用了自然界的物体的形状,产生了象形文字。文化和技术的借用常常带来无法预期的后果,中国古代借用了三种外域文化,变图像印章为文字印章,从石碑中衍生出了拓片,进而发展出了雕版印刷术,完善了字母系统和雕版印刷术,都是一连串借用的不期而遇的后果。3:杂交

杂交的产物必定产生新品种,比如马与驴杂交产生了骡子。在文化领域,杂交甚至更加频繁,借用不是杂交,但是借用中可能发生杂交,比如埃及僧书体文字传到古希腊字母形成的1400年间,转借发生了不下十余次,最终产生了希腊人的完整字母表,很多杂交产生了新的生命力。

印章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纸张产生于中国,印章自问世以来数年前,直到传入中国与纸张结合,产生了大规模的印刷品。可以说,文化进化中的最大变异经常是产生于文化间的杂交。4:发明

重大的发明常常有无法预料的后果,没有创新就不是发明,发明所创造的新东西将带来下一个或者一连串意想不到的新事物。比如武器的问世,是为了应对天敌,但是实现了内部力量的均衡,促成了一夫一妻制的产生等等。活字印刷的后果无所不在,且很多方面都出乎意料。16世纪末现代数学的兴起是活字印刷所推动的,活字印刷还推动了宗教改革和文化的传播等等。5:互动

生物世界和人类社会中,个体的多数行为发生在与他人和外界的互动中,互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事者的目标和手段,塑造了他们的心理和性情。互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军备竞赛式的互动,另外一种是驯化和控制另一方的互动。人类驯化野生的麦子和稻子,让其摆脱原本的野性,但我们常常很少反省驯化是互动的,人类驯化了作物,作物也驯化了人类,作物失去了野性,人类也失去了野性。人类和植物之间是相互驯化,而人类中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何尝不是这样呢。众多人被彻底约束,一小部分人的身手、心灵也被北方的监管重任彻底异化。独立与互动的目的以不复存在。

人类有着巨大的好奇心,而且认为万事万物皆有因果。数千年来,人类探究因果,形成了巫术、宗教和科学等一个个思想体系。达尔文的进化论探究的是生物演化的因果。中世纪思辨哲学大师说:遇到矛盾,先找出差异,我们且将包围我们的万事万物概况为四大类:无机的世界,动物,人类,人类的历史。

目的是意识和理性的产物,也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在以往我们对动物行为的叙述中,都带有目的论的色彩,它引导读者认为,动物都是有“目的”的,但本书以人类文明的六大里程碑说明,每一次人类文明的出现都不是目的论所造成的。我们误以为,古代文明是人类目的性的产物,本书的目的就是在于推翻了这种对人类文明目的性的推论。但对于人类文明的未来,我们显然无法预测。

所以,要想让未来的文明飘然而至,需要我们放弃墨守成规,宽容社会中每个古怪、异端的思想,为人际、代际、学科间、行业间、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疏通渠道,搭建平台,静候文化新因子的到来!

好了,这本书的内容就介绍完了,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责任编辑:

今日推荐

习近平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11月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的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详细]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京举行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详细]

天天学习|中南海月刊(2022.09)

天天学习金色九月,喜迎丰收。9月,一个个瞬间令人难忘: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决定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出席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颁发命令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出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