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荆州兵败被杀之后,激起了刘备无限的愤恨。这不仅打乱了刘备夺取天下、光复汉室的整体战略布局,也让刘备失去了最为倚重的战将和兄弟,刘备的恼怒可想而知。于是乎,刘备不顾赵云等人的苦苦劝说,执意发动了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刘备赌上了全部的身家,西蜀的精锐兵马进出。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刘备却没有带上智囊诸葛亮,也没有带上名将魏延、马超、赵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刘备不善用人,还是另有其他的打算?在这一期的《历史悬疑档案》中,姚看江湖就将为大家剖析这一反常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夷陵之战前的战略形势。
关羽北上攻击襄樊,水淹七军,震动整个曹魏,曹操甚至都动了迁都的念头,而东吴也深切感受到了来自西蜀的威胁,再加上荆州归属的矛盾,曹魏和东吴一拍即合,联手击败了关羽。这时候,西蜀和东吴的联盟关系彻底破裂,而与曹魏的争执更加尖锐。也就是说,在出征刘备之前,蜀国同时受到了来自曹魏和东吴的威胁,这就使得刘备在分兵派将的过程中,必须留出相当的精锐来防御来自曹魏的攻击。而放眼当时的西蜀,能够震慑关中,威胁曹军的大将只有魏延一人,所以魏延绝对不能够调离关中,随着刘备一起出击东吴,否则将首尾不顾,被曹魏趁机端了老窝。当时的外部环境决定了魏延不能够随刘备一起出征。
其次,我们看一下蜀国的内政,以及发动夷陵之战所需要的巨大后勤成本。
从政治层面考量: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蜀国立国未稳,来自本土的反对势力蠢蠢欲动,随时都准备将刘备带来的荆州派赶出西蜀,旁边还有许多少数民族部落,同样对刘备政权充满敌视。在这个时候,如果刘备和诸葛亮同时离开成都,西蜀内部将会出现权力真空,许多乱臣贼党将会趁机举事。恐怕还没等刘备和诸葛亮打到荆州,成都就已经易主了。
从后勤补给考量:夷陵之战,刘备动用了全国所有的精锐力量,劳师远征,并且与东吴在前线长期对峙,物资消耗巨大,再加上蜀国地形复杂,运送物资艰辛苦,这就给前线的补给输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后勤补给如果出现中断,或者延迟,前方的作战将根本无法展开。所以,必须得有一个精明强干的人在后方统筹物资供给,协调前方的军需供应,而当时刘备手下能够担当此重任的也只有诸葛亮一人。
如此来看,诸葛亮虽然没有随着刘备直接参与出征作战,但他在后方稳定政局,统筹后勤,其作用甚至要超过在前方当军师。因为打仗首先打的就是后勤,再好的锦囊妙计,如果没有后勤物资的保障,也根本无法实行。所以刘备不能、不敢,也不得不留下诸葛亮坐镇大本营。
诸葛亮和魏延是绝不能够轻易动用的重臣,蜀国当时剩下的名将,除了战败被杀的关羽,被部下所谋害的张飞,以及在夷陵之战前就已经去世的黄忠(《三国演义》中黄忠参战,只是小说家戏说而已,历史上的黄忠在战前已经病死),就只剩下了马超和赵云。
马超之所以未能参战,历史上有多种看法:
第一种说法马超镇守西羌,和魏延一样不能够轻易被调动;
第二种说法,当时马超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好,夷陵之战后不久便去世,很可能是健康原因决定了马超不能够参加远征;
第三种说法,马超原先是和刘备齐名的诸侯,只是兵败曹操之后不得已栖息于刘备帐下,两者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刘备带着嫡系上阵拼命,是不可能带着马超的。
历史真相如何,我们后人很难下定论,但依姚看江湖来看,可能三种原因皆有。
至于说赵云,后世之人对赵云充满无限期望,认为赵云出征一定会具有一锤定音的决定作用。这完全是源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历史上的赵云远不及演绎中的赵云那样神勇,并不是攻城拔寨,独挡一方的军事猛将。赵云的特长是谨小慎微,稳扎稳打,他在后方的作用可能要大于前方。而且,赵云在战前表示了对于夷陵之战的强烈反对,刘备出于赌气不带赵勇也是有可能的。但不管怎么说,赵云即使随军出战,对最后的战局也不会产生什么质的影响。
夷陵之战刘备原本想真正倚重的大将其实是张飞。历史上的张飞智勇双全,又是刘备最为倚重的心腹爱将,如果张飞出征必将改变夷陵之战的最后结局。只可惜张飞在战前被自己的部将所杀,不但提前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也直接影响了刘备的皇图霸业,这才是对刘备最致命的打击。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时,正处于西蜀将才凋零,后继无人的尴尬时期,所以像诸葛亮、魏延、马超这样的名将,都必须留守后方,稳定根据地。万般无奈之下,刘备只好带着那些并不算出名的将领,仓促踏上了讨伐吴国的征程,最终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