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综合 > 正文

李商隐《随师东》,写唐文宗讨伐叛乱,反映晚唐帝国军事腐败无能

2019-08-12 08:06:49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0

本文乃不被重重的击倒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七律《随师东》写的是唐敬宗逝世后,唐文宗即位所发动的讨伐叛乱将领李同捷的战争。这次战争,可以说是晚唐帝国军事腐败无能的一次大展阅。

李商隐

随师东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

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李商隐

为进行这次战争,朝廷方面是以“日调万黄金”为代价的,可是如此高昂的代价所得到的结果呢?是参战将领之间的尔虞我诈、赌斗心机。诗人所采用的形象化语言是“买斗心”。“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啊!我所谓的“辛辣讽刺”,是对发动这次战争的最高统治者唐文宗而言的。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广大人民来说,是无限辛酸甚至是义愤难平的。

李商隐在开头这两句诗中,并没有把思想意义停留在揭露这坊战争的得不偿失上。虽然以“万黄金”“买斗心”是毫无疑问的得不偿失,但耗费取之于人民,痛苦当然也转嫁给人民去承担。在这里,最最关键性的一个词语是“几竭中原”。“日调万黄金”,是通过“几竭中原”得来的,而所买得的“斗心”,则意味着各据一方的军阀继续开战,大量地耗费民财,屠炭生灵,使几经粘竭了的“中原”,继续无止境地枯竭下去。

《随师东》开头的这两句是全诗的“纲”,下面就是为“纲”张目的“纲眼”。“军令未闻斩马误”,如果军中没有马那样言过其实,刚使自用的将领,诗人又为什么一定要闻那样的军令呢?问题是“捷书惟是报孙歆”,几乎所有的所谓“胜利捷报”都是象王潘假报斩得孙歆头那样的谎言。

如此看来,真该有诸葛亮斩马逻那样的严正军令。马谩不过是粗心大意,致使街享失守,为整个战略形势带来了巨大损失。马设的死是殉法,他是作风问题,不同于王潘的谎报战功,是品质问题。

而李商隐所揭露的讨伐李同捷的战争,有的征讨军的方面军主帅,本身就是奸细,朝廷方面对此明知而又不敢问,所以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是象滑稽戏一样开幕的。唐敬宗死后,刚即位的唐文宗一开始并没有敢对李同捷采取断然措施,只是把他从横海调到竞海,在职位上还作了提升,从节度副使提为节度使。

就是这样李同捷还不肯接受,以“部下挽留不放”为托词,拒绝朝廷方面的任命。在武宁节度使王智兴准备好兵马,筹足了粮草再三请命进讨的情况下,朝廷方面才稍有决心。王智兴的请命,也不完全是想为朝廷平定内患,而是怀着邀功请赏的侥幸心理。

唐敬宗像

征讨李同捷的战斗刚刚打响,征讨方面军的主帅史宪诚不断向李同捷暗递秋波,以粮草相助。领着朝廷的军饷,又拿着军饷去援助叛军,这不是拿黄金买“斗心”又是什么?在征讨李同捷的七大方面军主帅中,象史宪诚那样的人决非仅有,更有甚者当推成德军节度使王庭凑,他先暗中买通沙陀酋长朱邪执宜,叫他去帮助李同捷,接着又“以盐粮相助”。对王庭凑这种明目张胆的助乱行为,朝廷方面是敢怒不敢言,决定采取“宜且含容”的姑息态度。

讨伐战争正在进行中,魏博节度使史宪诚部大将元志绍作乱,这一来又不得不动员各路人马讨伐元志绍。元志绍是李同捷的奸细,可是史宪诚又何尝不是奸细,这是小奸细不服大奸细,大奸细压小奸细的战争。

讨伐战争胜利在望了,王智兴妒嫉部下大将石雄得人望,有战功,于是以调防为名,杀害了一百多个亲近石雄的人,并且诬陷石雄“摇动军情”,“请诛之”。朝廷方面明知石雄是冤枉的,可是不敢得罪王智兴,只得将石雄流放。在战争胜利后受降时,还演出了柏蓄夺降冒功的丑剧,这我们在注解中已经介绍过了。

我们简略地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事实,再细心体味李商隐的诗,诗人“几竭中原买斗心”的判断,是多么令人折服的天才概括啊!失街亭的马谩在这些腐败无能的将领面前,真还不失为是一个殉法而死的军人,晚唐将领在品质上连谎报战功的王潜都不如,因为王潘至少还不是个奸细。“军令未闻斩马谬,捷书惟是报孙歆”,诗人的长鞭所及,抽打的已经不光是腐败无能的进伐将领,而是高踞其上的无能朝廷。

正因为“军令未闻斩马谬”,才纵使将领们谎报战功,堕为奸细。又正因为所有的“捷书”都是谎言,法不治众,象“斩马谩”那样的严正军令就更加难以颁行了。李商隐在《随师东》中为我们描绘的晚唐帝国,就象一个烂西瓜那样,内腐外烂,是一个无药可医的没落王朝。诗人的笔意运行,并没有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高级将领的腐败上,但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诗人,又不敢过于明显地对朝廷方面提出指责。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十分含蓄的:“但须糖巢阿阁,岂假鸣骋在泮林?”

“誉梅”是神鸟,“阿阁”是宫庭,诗人似乎是在小心谨慎地特意选用一些虚泛的词语。对“但须鹫檐巢阿阁”,我们当然可以理解成诗人在呼吁要有贤明的宰相辅助皇权。但是,真正“巢”于“阿阁”的又恰恰不是宰相,而是象征着最高皇权的人物。

在这里,我们不必过于追究“鹫檐”到底是象征谁,反正它是意味着当时中央最高皇权。那就象金字塔顶端的最高权是通过宰相体现也好,是通过皇帝直接体现也好,总之,它是最重要的。在这句诗中最值得我们细细咀嚼的倒是“但须”二字。诗人通过“但须”二二字,把“盏蔫巢阿阁”提到是一切条件中的最重要条件,一切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在封建社会持有这样的眼光,国力是犀锐的,胆识也是过人的!

神鸟

只要能有“跨套巢阿阁”,那么“鹅鹦”就不可能、也不允许“在泮林”。在“岂假鹏鸦在泮林”这句诗中,“鹏骋”和“泮林”也同样是带有虚泛意味的词语。诗人选用这样的词语,意在尽可能地扩大诗句的内在容量。

“鸱劈”既然是一种恶鸟,它可以是泛指一切庸人、坏人、恶人。“泮林”,它作为古代的最高学府,它是意味着皇都,也可以象征被落镇割据了的地区。总之,只要没有“鸱劈”,那就意味着内乱平定了,外患消失了,政治廉明了。它从另一个侧面标志着国运的昌盛,国情的美好。

可惜这一切还是“但须”和“岂假”,是在假设的前提下成立的,是在想象的愿望中产生的,诗人所提供给我们的严峻现实是:“可惜前朝玄郡,积骸成养阵云深”。“玄菟郡”是汉武帝拓边时建立的,它的前身是高句骊国。从地理方位上考察,诗人这次随令狐楚东行,是不可能经过这里的。

李商隐之所以穿过时间的阻隔,打破了地理方位上的限制,偿用了汉武帝元封四年所建的这个郡称,是为了表示诗人对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君王的怀念与敬慕。通过对汉武帝所创立的汉室鼎盛期的怀念,正是对目下国势衰败的咽叹。值得患虑的还不仅是眼前的战乱,而是通过战乱所预示给人们的颓势。战乱虽然已经结束了,但造成战乱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她以导致李唐帝国覆灭的危机正在潜伏着,而且大有加剧的趋势。

汉武帝

《随师东》的最后一句是:“积骸成养阵云深”。“积骸成莽”,是对战乱后满目苍夷的景象的如实描绘;而“阵云深”则是对未来的警示。事实也正是如此,据史书记载,这场战争导致“骸骨蔽地,城空野旷,户口存者十无三四”。最后,李同捷的叛乱虽然平定了,但上层统治集团之间派系斗争有增无减,藩镇跋扈的情况与日俱烈。晚唐帝国就是在不断加剧的派系斗争中,在频繁不断的叛乱中,最后通过农民大起义把它埋葬的。

在这首诗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艺术特色是诗人精心于对矛盾的组合:每两句是一组矛盾,八句诗组合成四对矛盾。诗人通过这四组矛盾,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李唐王朝捉襟见肘的“肖像”,这“肖像”是从内在精神中摄取的,所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未来的悲剧性命运。

以“万黄金”来“买斗心”,这是一对深于讽刺意味的矛盾。未闻“斩马谩”的军令,是造成惟有“报孙歆”的“捷书”的根本原因;这是一对因果关系的矛盾组合。同属因果关系,设有“馨檐巢阿阁”是主导因素,“鸣骋在泮林”是必然后果。最后,诗人是将历史上的盛况和现实中的衰败作对比,通过强烈的矛盾对比,预示了现实的必然发展趋势,从而谱成了一曲为李唐王朝送葬的挽歌。

在这四组矛盾的组合中,诗人又不是并列对待的,不是把责任归结于上层统治集团,并且从中看到了真正承担灾难和痛苦的却是无辜的人民。作为一个封建文人,能有这般眼力,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能对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寄子如此真切的同情,这更是值得赞扬的。

参考资料

《随师东》

  责任编辑:

今日推荐

习近平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11月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的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详细]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京举行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详细]

天天学习|中南海月刊(2022.09)

天天学习金色九月,喜迎丰收。9月,一个个瞬间令人难忘: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决定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出席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颁发命令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出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