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918年8月2日,英国人庄士敦成为溥仪的帝师,名义是教授溥仪英文,实际上。帮助溥仪打开了认为西方世界的大门。溥仪与庄士敦亦师亦友,庄士敦也一直表示出对溥仪的忠心。
庄士敦是否为清朝皇帝的第一位外国老师呢?
要从中原皇帝角度讲,中原皇帝都非常自大,认为外部的各族或各国都是野蛮的民族,只有中原是文明民族,从来没打算向外国学习。即使在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国皇帝也是禁止中原的僧侣去印度学习,玄奘、悟空等僧侣都是违法偷渡去的印度学习。历史上从没来没有中原皇帝请外族老师的先例。
但满洲皇帝,则比较开放,谁先进就跟谁去学习,没有文化包袱。远在没入关的时候,就请汉族老师教课,也请蒙古或西藏的僧侣来讲佛法。
入关后,以汤若望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就凭借着自己掌握先进科学技术进入满洲皇室,满洲皇帝从来没有中原皇帝的自大和封闭,谁先进就向谁学习,当发现西方人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很早就请西方人入清宫担任皇帝的教师了。
据史料记载,汤若望成为顺治皇帝的“通玄教师”,这可以说是西方人成为清朝皇帝之始。
据说汤若望曾经治好了孝庄皇太后的亲侄女、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病,太后认他作义父,顺治皇帝更尊称他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有了这层关系,汤若望就可以自由出入宫廷,汤若望成为清宫的红人,他担任帝师只是他的身份之一,他是对皇家影响力很大的帝师。
汤若望也希望满洲能走在世界先进的行列,频频向清廷推荐更多的西方传教士。这些谙熟天文、力学、音乐的传教士们因为都掌握很先进的科学技术,被清朝皇帝任命在钦天监等地方任职。
到了顺治皇帝的儿子康熙皇帝继位以后,聪明好学的康熙皇帝对西方先进的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幼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强烈学习的渴望,清室最后确定由法国传教士南怀仁等一批学有专长的传教士来担任康熙的帝师。康熙皇帝有多位的西方老师,南怀仁只是众多的西方老师之一,但因为他与康熙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也就被历史记载最多。
康熙为了引进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让南怀仁给他的国家写信,帮助招来更多的科技人才。南怀仁给法国君主路易十四信中说:“凡擅长于天文、光学、力学等物质科学的耶稣会士,大清国无不欢迎,康熙皇帝所给予的优厚待遇,是诸侯们也得不到的,他们常住宫中,经常能和皇帝见面交谈。”法国君主路易十四收到南怀仁的请求后,认为这是扩大法国影响的好机会,陆续增派了白晋、张诚、徐日升等来华,成为康熙的诸多学科的御用教师。
康熙皇帝的母语是满语,所以思考和学习科学都是用满语进行,为此他也就要求外国教师用满语讲授数学和力学等欧洲科学。引进的西方传教士都绝顶聪明的学者,满语是字母文字,比汉字更容易掌握,所以这些西方帝师都很快熟练掌握了满语。法国传教士白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著名的满学家和地理学家,不到一年就学会了满文,后来又学会了汉文,并与另一位传教士张诚一起为康熙讲欧洲科学。
康熙皇帝为把这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向满洲人普及,让这些西方帝师用满文编写了二十几种教科书。其中1689年编的《几何原理》有满汉两种文本,并且经康熙亲自删改;后又翻译了《实用几何学纲要》,还把法国皇家学院编的《哲学原理》译成满文。此外,还有一位音乐老师———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负责教授康熙皇帝音乐方面的知识,也帮助把西方音乐知识翻译成满语。但可惜的是,汉族大臣特别是康熙的汉族老师认为这些西方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只有中原儒家才是正道,他们无法阻止康熙皇帝学习西方学问的热情,但阻止其他满洲官员子弟学习西学,认为学习那些西方文化,就是违背圣人之道,会退化为野蛮民族,而且里面包括西方阴谋。要成为先进的人,要爱国,就只能学习儒家。因此,康熙打算普及西方科学技术的设想无法实施。
到了溥仪学习时代,清帝已经宣布逊位,只是依据清室优待条件还继续生活在紫禁城。但此时清室经济困难,无法像康熙那样请好几位各有所长的西方人担任教师,只能请来一位英国人庄士敦来当然帝师。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年10月13日-1938年3月6日),英国苏格兰人。庄士敦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1898年赴大清国,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殖民政府任职,庄士敦在港英政府中不断升迁,先后出任辅政司助理、港督私人秘书。1904年经骆克哈特力荐,庄士敦被殖民部派往租借地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先后任政府秘书、正华务司和南区行政长官等要职,获英国政府授予“高级英帝国勋爵士”勋章。
庄士敦能当上溥仪的帝师,可以说是两国间的政府行为,1918年,清逊帝溥仪的老师徐世昌因要出任民国大总统而辞去帝师之职。经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迈推荐,徐世昌代向英国使馆交涉,是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出面与英国政府协商,而聘请融贯中西的庄士敦担任溥仪的新老师。
1919年,庄士敦应邀至紫禁城担任溥仪的英语老师,但庄士敦的学问广阔,不仅教英语,而且还数学、地理等西方科学。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起了个英文名“亨利”。
庄士敦曾建议溥仪去西方留学,溥仪也曾打算实施,但被醇亲王阻止了。
溥仪非常愿意接受西方先进事物,经过庄士敦引见,溥仪与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建立了友谊。1924年春季,印度诗人、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决定接受来自中国的北京讲学社的邀请,泰戈尔在北京访问讲学期间进紫禁城结识了溥仪,庄士敦保存的那张泰戈尔与溥仪的合影,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庄士敦日后出版的《紫禁城的黄昏》一书。
1924年冯玉祥撕毁清室优待条件,把溥仪驱赶出紫禁城。
溥仪曾让庄士敦与英国使馆联系,打算实现去西方留学的梦想,但英国政府未同意接纳。而此时日本方面表现出非常热情,这样最后溥仪住进了日本驻华使馆,辗转住进天津的日租界。当民国驱逐的清室的时候,日本则热情接待溥仪,并答应保障溥仪的安全。
庄士敦在回国前,把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一书样本送给溥仪,请溥仪为其作序。当时溥仪暂住天津的日本租界,正为是否应日本邀请回满洲老家,两人曾为此密谈数日,庄士敦提过什么建议,我们无从知晓。庄士敦回国不久,溥仪就以回老家祭祖名义去了日军占领下的满洲。1935年,庄士敦曾专门到满洲国觐见溥仪。溥仪设下家宴招待庄士敦,希望他能留下辅佐自己,但庄士敦婉拒了。庄士敦回英国在伦敦大学教授汉学。
庄士敦写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一书,轰动西方。也给庄士敦带来丰厚的稿酬。
于是他用这笔稿酬在他的家乡苏格兰买了一个小岛居住,宅前挂着大清黄龙旗,几间屋子命名为松竹厅、威海厅、皇帝厅等,摆满溥仪赏赐之物,逢年过节,穿上大清一品服饰招待亲朋好友,以此纪念溥仪与他对大清皇室的忠心。
庄士敦先生一生未婚,无子女,也就没有继承人。他生前表示要让大清国的黄龙旗一直在他购买下的小岛上飘扬。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作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