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明朝小说《喻世明言》里看到一则关于沿海倭寇的故事:倭寇抓到了中国人,不一定全都杀掉。倘若抓到的是老弱病残,那一定是不留活口;如果抓住年轻力壮的小伙,便剃光他们的头发,在脸上涂抹油彩,扮作倭人。每当倭寇与明朝军队交战时,通常这群假倭寇推上前线,充当先锋。而明朝的官兵们根本不管这些家伙是真是假,反正他们的脑袋跟倭寇一样值钱,所以定斩不饶。而那些被剃光头的假倭寇,知道自己上战场必死无疑,索性就将自己当成真的倭寇,仗着矮子的势威风几天。
看完这段,小编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按说这些被倭寇抓到的小伙子都是无辜的可怜人,为何官兵不加过问一律杀掉领赏呢?而这群可怜人最终又狐假虎威,打着倭寇的旗号与倭寇狼狈为奸,沦为猪狗不如的强盗。
笔者查了些资料,发现虽然这段故事是小说之言,但绝非空穴来风。俗话说靠海吃海,明朝时一纸禁海令断了多少沿海百姓的生计?如果想活下去,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背井离乡,去内陆生存;二是铤而走险,偷渡走私、当海贼。
明朝人谭纶曾做出这样的分析:“禁海越严格,海上商品的利润越丰厚,难免会有百姓趋之若鹜。这就像是一户人家里发现了老鼠,想要灭鼠需先堵住老鼠洞,但却不能全部堵死,必须给老鼠留一条出路,否则走投无路的老鼠就会四处打洞,将房子挖得满目疮痍。”这段分析可谓十分中肯,充分体现了明朝禁海的弊端。
对于沿海的大明子民来说,朝廷的威慑力根本不如倭寇来得近,久而久之,倭寇竟在东南沿海收获了极大的支持。史籍记载,每逢明军剿倭,时常会发生这样荒唐的一幕:倭寇就像主场作战一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代表正义和公理的官兵反而处处捉襟见肘,步履维艰。有些沿海居民甚至光明正大地支持倭寇,有个参加过抗倭战争的士兵万表回忆道:“杭州有些客栈,明知客人来历不明,有可能是东海的倭寇,却任由他们将货物囤积在客栈里,还替他们放风。当这批客人要走时,还派大船护送,关津不查不问,明送资贼。”
让士兵最绝望的不是战场上的生死,而是要保护的百姓临阵倒戈,与贼匪狼狈为奸。这是令每一个明朝抗倭士兵都心灰意冷的事实。
也难怪当时有些大臣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海滨人人皆贼!”这真是一幅让人唏嘘不已的局面。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是该怪明朝海禁太严呢?还是沿海百姓的思想觉悟不够呢?总之有明一朝,沿海地区“全民皆寇”,致使朝廷防不胜防,伐不胜伐,这些“真倭寇”和“假倭寇”就像横生在东南沿海的毒瘤,一直目睹着大明王朝走向覆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