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军队由禁军、厢军,乡军组成,虽然同属于军队序列,但相互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本文2000字,阅读时长约为2分钟。
1.分工和地位的不同
三者中,真正具有战斗力且能上战场的只有禁军。五代时尔虞我诈、朝不保夕,直属于君王的禁军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大力发展的对象。北宋继承自五代,也同样如此。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同时将天下精锐抽调入禁军,这种先天性上的优势决定了禁军在卫戍以及出征中的绝对地位。
禁军
厢军的某些部队在初期确实有一定的战力,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化的非常明显。尤其是大量精锐被抽调甚至整编加入禁军后,用“国家工程队”这个词来形容更加的贴切,他们要承担各种劳役。有点类似于东汉的制度,即国家通过增加赋税来雇佣专门的人役使,提高效率以及减轻百姓的负担。
乡军,即使其中有着不少的“强人”,总体战力依旧为零。虽然宋朝一直想要将他们向唐朝的府兵靠齐,但终究只是半农半兵,不堪大用:观者但见其旗号鲜明,钲鼓备具,行列有序,进退有节,莫不以为真可以战。殊不知彼犹聚戏,若遇敌,则瓦解星散,不知所之矣。
赵匡胤
2.选拔招募的标准不同
禁军的选拔标准异常的严格,是古代其他军队所无法比拟的。仅仅是先天条件,就能排除掉相当一部分人!在绝大部分禁军部队中,身高低于五尺二寸(约161cm)就会被直接淘汰。在1000年前的北宋,尤其是南方,这个身高绝对已经属于中上等!
进入禁军后也不是说就万事大吉,操演考核如果不合格会被降等乃至于淘汰。考核的主要项目是弓弩,骑射。禁军上军如果拉不开七斗的弓,就是不合格。实际上七斗只是最低标准,真正考核的时候标准往往会升到八斗、九斗。骑兵如果做不到骑射,他的马匹、武器将会被拿走给其他人使用。
厢军
由于北宋时不时的就要检阅诸军,弓马娴熟则意味着良好的上升空间:建隆初,令诸州召募军士部送阙下,至则军头司覆验等第,引对便坐,而分隶诸军焉。其自厢军而升禁兵,禁兵而升上军,上军而升班直者,皆临轩亲阅,非材勇绝伦不以应募,余皆自下选补。
尤其是宋真宗时期,多次大规模的从厢军中抽调伉健者替代禁军中的老弱病残和未通过考核的剩员。规模最大的一次在天禧年间,人数达到了两万人!
与之对比,厢军就显的有些随意。正如宋真宗时期的枢密使王曙所说——天下厢军止给役而未尝习武技。厢军其实有点类似于屯田制,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服劳役。有不同的人分别负责卫戍和劳役。
在招收上要求并不高,只要愿意从军即可,连罪犯和流民可都可以进入。地方会根据军士的勇武程度,来源背景分配职责,同时朝廷也会派禁军的教习去各路厢军教授武技。
乡军的来源有两种:征发和招募。征发很容易理解,从户籍中按比例抽取人口。招募则意在聚拢那些不愿意离开故乡去加入禁军以及厢军却又有从军潜力的人。
即便如此,乡军本质上依然是农民。为了不耽误农时,乡军每年就整集、训练四个月,从十月到一月。如此治军,战斗力可想而知,也就只能用来打击私盐,缉捕盗贼。
3.待遇上的不同
禁军的标准严格自然是有原因的,因为禁军待遇丰厚。为了不被淘汰,将士只能拼命的操演练习战阵武技:禁卫兵士无他役使,且廪给优厚,欲其整肃,有所凛畏,故设此条禁。今以厢军约此施行,恐难经久。况尊卑相犯,自有条律,不行可也。
禁军和厢军的薪俸差距巨大。厢军月薪最高的将领不过15千钱,放到禁军将校中只能算是中等。将领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的将士?
厢军士兵一个月的薪俸禄起步为300钱,封顶不过就500钱。禁军起步也是300钱,可上升空间大,只要考核成绩优异升入班直,最多可达5000钱!可以说是高的离谱,一个普通士兵的薪俸居然可以和厢军的中高级将领持平。
在福利上更是如此,将士的衣廪都是由朝廷负责,棉、布、粮食、乃至于酱菜无所不包。按照军次等级发放,厢军往往要打折扣,禁军则可以全额领取!数量上也远远超过厢军,仅仅是每日餐费折现一个月就能达到500钱,后期更是达到惊人的五贯(日给150——200钱)!
乡军的的待遇非常低,和厢军都有很大的差距!宋朝一开始创立乡军的目的就是变农为兵,在他们身上自然不会花费过多钱粮。他们没有薪俸,只有糊口的粮食:自十月悉上,人给粮二升。
被征发的乡军是这样,主动去从军的“强人”却不是如此。朝廷为了拉拢这些人,给予了他们“中禁军”的待遇。当然,这只是少数人!
但是乡军有一个特殊的福利可以弥补这点——土地。只要加入乡军,一户人家给二顷地。不过给予的大多是偏远地区以及新开垦出来的土地,也没有赋税上的优惠,对于绝大部分乡军来说这反而是负担。
宋朝土地
以上都是平时的待遇。在战时,无论是禁军、厢军、还是乡军待遇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我个人觉的,就制度上来说禁军和厢军没有什么问题。可北宋在建设乡军上吃相实在太难看!给予乡军的土地远不及劝农时赐予游手好闲之辈的丰厚,却又凭空增加了大量的赋税。秦汉采用普遍兵役制,故而十五、三十税一,减轻百姓的负担。可北宋十赋其二三,居然依旧征发百姓从军。既得兵,又得赋税。算计至此,古之未有。
参考文献:《宋史 ·志》 兵一等至兵九,《宋史·食货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