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综合 > 正文

情愿割股奉君帮助晋文公度过危难,回国后却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封赏

2019-08-03 08:43:25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0

熟悉清明节来历的人,对介子推不言禄和晋文公火烧绵山的故事大概都不会陌生。在这些广为流传的故事中,介子推曾有割股奉君的感人举动,在晋文公最危难的时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但当他回国后,却因不愿居功受禄而隐居绵山,晋文公派人搜寻不得只好引火烧山,结果就把他给烧死了。这些传说虽不足为信,却至少表明了人们对介子推品格的尊崇,但对于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封赏,人们却所知甚少。以下将从有限的文本入手,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出解答。

介子推塑像介子推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这里需要先交代一些历史背景。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灭国狂魔,在位二十六年以“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功业著称于世,大大地扩展了晋国的疆土,为晋文公称霸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晋献公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便是六亲不认。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即位初期便以残忍血腥的手段,将自己的旁系血亲诛杀殆尽;到了执政末期,又因为宠信幼子奚齐而逼杀太子,并颁布了一项很不近人情的政策——国无公族——规定国家不蓄养公族,未得即位的公子也不得留在国内,更不会给予封赏。晋文公和他的弟弟晋惠公就是在这次事件中受到牵连,不得不长期在外流亡。晋献公去世后,晋国发生内乱,幼子奚齐为权臣所杀,兄弟俩都想回国即位,但由于运筹失策,结果被晋惠公捷足先登,抢先夺取了晋国的君位,晋文公也只能继续流亡,直到他的弟弟死后才在秦国的支持下回国。

介子推舍身取义

按照介子推的说法,晋文公回国的时候,“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晋献公的九个儿子,如今就剩下一个了,晋惠公和晋怀公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就算是有,人们也都很讨厌他们。只要上天还不打算让晋国灭亡,就一定会有人继承国君的位置,这个人除了重耳还能有谁?

也就是说,在介子推看来,自己虽然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而且人们还传说自己有割股奉君的举动,可在晋文公回国即位这件事上实际上是没有功劳的,那功劳都是上天的。自己明明没有功劳,却非要说功勋卓著,还非要借此讨要封赏,那不就是在“贪天之功”吗?你偷别人个东西还要被人骂成是小偷,如今你要偷上天的东西,这又该怎么定性呢?

更让介子推看不惯的是,和自己一起跟随文公流亡的那些人,他们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还在为能够无功受禄而沾沾自喜。国君明明知道他们是在欺诈,可还要假装不知道,还要由着他们胡闹,还要对他们大肆封赏,这到底是缺心眼儿呢还是缺心眼呢还是缺心眼?上下级之间互相蒙骗,演戏演到让人恶心,他们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都是一帮什么人啊?就这么一帮人你别说跟他们相处了,你就是跟他们晒一个太阳都觉得丢人!就因为这个,在大家都在为能够成功回国而弹冠相庆的时候,介子推一个人偷偷地溜了,而且任他的母亲怎么劝都不回头,一直隐居到死。

介子推这里所反对的正是后来经常被人们鞭挞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现象,如果单纯从这上面的话来看的话,介子推可能还真有点太过于愤世嫉俗了。古代那些称王称霸的人,哪个人不是说自己的天命所归?从古至今,大凡先贤学者都在追求所谓的公平正义,可在“成王败寇”思想的指导下,小人得志的现象却总是屡见不鲜。人们对于这种极端的不公平早已产生了强大的免疫力,因而大抵都会对介子推的想法感到幼稚。

可如果要真这么想的话,那只能说明你把介子推想简单了。介子推的观念,从表面上看或许是在鄙视那些贪天之功的小人,可从根本上看,却是在表达对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用人机制,也即“任贤使能”原则的强烈不满。

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在长达十九年的时间里跟着一个破落公子四处流浪,试问天底下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跟随晋文公流亡的那些人,就算他们每天就是做了些端茶倒水的杂事,能够做到十九年的不离不弃,也足以让人动容。更何况,在制度设计尚不完善的古代社会,国君为了应对不时之需,在身旁留几个可亲可信的人,于情于理也都能说得过去。

再者说了,按照《左传》中的一些说法,跟随晋文公流亡的也并不全是酒囊饭袋,反而“有三士足以上人”,也就是说至少有三个人可以称得上是人中龙凤。人们常说要任人唯贤,就算是不封赏其他的人,给这三位“足以上人”的贤能之士加官进爵,这不违反组织纪律吧?

事情还真不能那么绝对。你要知道,晋文公生活的年代,是在什么时候?是在公元前七世纪,距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才过去一百多年,比孔老夫子生活的年代还要早一百多年,距离法家思想、军功爵制盛行的战国时期更是相距甚远。那个时候人们的观念跟我们现在是完全不同的,在我们现在看来,如果要选拔官吏或者在企业里选拔管理人员,人们肯定会跟你说要任人唯贤、有功者上。可你要穿越到那个时候,跟当时的天子诸侯说你要任人唯贤,你要提拔有功者,我保证你会被拖下去当场打死。为什么?因为你这是悖德之举,是大逆不道,是违礼逆天的行径,是要闹得天怒人怨的,我就问你怕不怕!

逸川历史周礼指导下的用人观念究竟有多逆天?

或许你就要问了,为什么古代的人想法就那么古怪呢?这我们就要回到周礼产生的过程中去看问题了。周礼之所以会产生,或者说周公之所以会制礼作乐,是为了解决当时人们所面临的难题,也就是如何保持政治结构稳定的问题。

宗法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唯一的继承制度。这个制度有一个很明确的原则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个原则传导到社会领域,就衍生出了一个新的原则,也就是“爱亲尊贵”,给当时人们的观念塑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人们渐渐地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爱有等差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是最符合天道自然运行规则的制度设计,也是每个经济社会参与者都必须要遵守的准则。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一个有德的君主就应该奉行天道伦常,将周礼“爱亲尊贵”的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中,就是要“任人唯亲”,坚决抵制“因功受赏”“尚贤任能”等不良思想的影响破坏正常的政治秩序。与国君亲缘关系疏远或者地位卑贱的人,哪怕是有莫大的功劳,也不应该凌驾于亲贵的头上。否则的话,若是人人都为了改变地位而参与争斗,这个世界还不知道要乱成什么样子。

晋文公晋文公回国初期所面临的观念冲突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晋文公想要封赏的那些人都是什么角色。首先,狐偃,晋文公的舅舅,他还有个哥哥叫狐毛,也就是说,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狐氏的家业应该由狐毛来继承,他也只能按照“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的原则,勉强当个管家了。其次我们再来看赵衰,赵衰是嬴姓大夫,跟秦国同宗,与晋文公和狐偃的姬姓已经是八竿子打不着了。我们再看他在家里的地位,赵衰字子馀,死后谥号成子,人们又称其为成季,这里面的这个“季”就是伯仲叔季的季,意思是家里的老幺,如果要按照正常的分配原则,他将来的职业选择还不如狐偃。

所以你要问介子推为什么会反对封赏这些人,答案就在这里。这些人一来跟国君关系疏远,不在“亲”的范畴,在家中的地位又很卑微,跟“贵”更是不沾边。如果要按照“爱亲尊贵”的原则来进行封赏,哪里还有他们什么事?就因为跟着国君在外面浪了十九年,回来就加官进爵,你让国内那些地位同等的人该怎么看?你封赏他们不要紧,如果因此勾起了人们的非分之想,人人都为了高官厚禄闹了起来,你有把握把他们打压下去吗?所以这事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你还真不要以为这个观念不重要。要知道春秋初期礼崩乐坏是怎么来的,弑君三十六的惨剧又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那些诸侯国的君主们,在疆域扩大了以后就把周公所规定的那些原则不当回事了,在确立继承人的时候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在任用官职的时候不按照爱亲尊贵的原则来,结果就闹出了大乱子。但凡跟国君有点血缘关系的,都想闹着当国君,但凡觉得自己有点能耐的,都想做卿大夫,关键是在当时还没有一个制度框架来约束他们的竞争,结果就越闹越乱,让当时的主要大国都深受其害。

晋国就是这场内乱狂潮的受害者,在晋文公父亲晋献公即位之前,晋国刚结束了一场内战。以曲沃为中心的小宗力量,为了能够夺取晋国的君位,硬是通过三代人的努力,打了将近七十年的内战,杀掉了五任国君,附带着还撵走了一个,这才把国君的位置抢到自己手里。到了晋献公的时候,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就想出了一个饮鸩止渴的办法,就是把那些可能威胁国君地位的近亲子弟全部杀掉,把那些不准备立为继承人的儿子也全部都赶走。其他国家的君主们可能也想到了这一节,但是他们不敢做,晋献公不仅敢想,而且还敢做。这还不算,他还出台了一个国无公族政策,规定以后当国君的谁也不能养那么多的公子。除此之外,他对那些远支的亲戚们也没什么好感,在位期间对这些人也是不理不睬,反而是重用了一大批从国外逃难来的贵族,因为这些人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威胁不到自己的地位。什么叫六亲不认,这就是。

但是你要想,晋献公的做法太矫枉过正了。晋国过去一直都是奉行周礼的国家,以前那十几任国君的旁系子弟在国内根深蒂固,他们都是这个国家里有钱有权的那么一群人,是国家的中坚力量,他们能服气吗?肯定不能。他们都憋着一股劲,只不过是因为晋献公威望太高,别人不敢说什么,所以就只好忍着。但到晋献公死后,他们的诉求就要开始表达了,这个时候你不重视是不行的。但问题是,后来回国即位的晋惠公,也就是晋文公的弟弟,对这种诉求很不热心,这就让那些公族的心彻底凉了,所以就不再支持他们。

所以你说晋文公在外面都流亡了十九年了,人们都快不认识他了,为什么能有那么多人支持他回国?因为他们觉得现在这个国君不行,想换一个试试行不行,看看换一个国君我们的条件能不能改善一下。也就是说,晋文公能回国,不是因为他有多贤能,他有多仁义,是因为他肩负着国内民众的期许,人们把他当成了一个恢复周礼的象征,一种精神寄托。你既然接受了这份荣耀,就必须要承担荣耀背后所承载的政治理想,如果你也对我们的呼声不管不顾,还像过去一样对待我们的话,说不定到时候会把你一块赶走。

介子推介子推观念对晋文公施政所造成的影响

这个时候你再看晋文公回国后的一些政策,就会觉得有意思了。晋文公把国内的族群划分为三个梯队。其中的第一个梯队,是晋国之前十几代国君的旁系子弟,跟现在国君的父系血缘关系最近,所以就让他们“实掌近官”,让他们掌管最重要的职务。

第二个梯队是谁呢,是“诸姬之良”,晋国跟周王室同姓,都是姬姓,这其中就有一些也跟周王室同姓的贵族,比如姬姓的魏氏、荀氏,他们虽然不是晋国公族,但因为同属王族,你硬要攀扯,也都是一家人,所以就让他们“掌其中官”。

所有有亲缘关系的都分配完了,剩下的就是那些没有父系血缘关系的,也就是“异姓之能”,这些人都只能“掌其远官”,担任一些最不重要的职务。

晋文公的这个做法实际上就是对公族呼声的一种回应。他回国后并没有着急去封赏那些跟着他流亡的人,而是先封赏以前不受重用的公族,先稳定国人的情绪。只有这样,他这样一个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在国内没什么人望的破落公子才能在国内立住脚跟,坐稳国君的位置,他以后想要做什么才有群众基础,才有了后来称霸中原的功业。

最后我们再把视线转回到介子推的身上。介子推隐居这件事看起来寻常,但他身上所蕴含的那种观念的价值却并不简单,甚至对于晋文公来说还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正是因为如此,当后来晋文公想起介子推的时候,就非要给他有所封赏才算。可问题是,介子推这个人是很固执的,他反对的就是“因功受赏”的政治逻辑,反过头来你却要用“因功受赏”的逻辑封赏于我,我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我们且不论介子推所信奉的观念对不对,是不是符合社会运行的规则,实际上从介子推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对待信仰的态度。当代的中国人很多时候是没有信仰的,他们对待宗教神佛的态度就是,我要求神办事,如果你要灵验,你给我办成了我就信你,反之如果我觉得你不灵验我就不再信你了,是很功利主义的。但在介子推看来,只要你相信这个观念是符合天道伦常的,就不能用功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信仰,就不能讨价还价讲条件。不管这个信仰能不能给我带来好处,我都会深信不疑,且要身体力行地去践行这个观念,就算是让我为其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责任编辑:

今日推荐

习近平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11月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的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详细]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京举行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详细]

天天学习|中南海月刊(2022.09)

天天学习金色九月,喜迎丰收。9月,一个个瞬间令人难忘: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决定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出席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颁发命令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出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