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李书福曾说过一句话:“未来只有2-3家车企能够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乍一听,似乎有些骇人听闻,但或许用不了多久,这句话就会成为现实。
10月9日晚间,一张疑似银行内部邮件的截图被广为传播。截图内容显示:猎豹汽车、众泰汽车、华泰汽车、力帆汽车4家车企年底将进入破产程序,预计涉及上下游汽配供应商产业链大量坏账。虽然事后4家车企先后发布声明,对市场流传的“破产”传闻予以否认。但是在"品汇汽车"记者深入市场调查之后《看了四家“被破产”的汽车品牌4S店,现状确实堪忧》,发现这四家被点名的车企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
可即便如此,一时间关于“破产”传闻的真相也还无法得到证实。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淘汰赛”已经拉开序幕,也许不一定会从这四家车企开始,但是低端落后的企业也逃不过破产或被收购的命运。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必须经历的阶段。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最新综合销量数据统计显示,9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达178.1万辆,同比下降6.5%,环比增长14.0%;1-9月累计销量达1478.2万辆,同比下降8.6%。
另外,从9月综合销量来看,只有SUV保持微增长的态势,而轿车、MPV、新能源则呈现下滑的趋势。其中,9月份SUV销量80.9万辆,同比增长0.6%,环比增长14.5%。1-9月累计销量645.2万辆,同比下降5.8%。
轿车与MPV销量分别为858944辆和113605辆,同比下降11.2%和14.5%。而新能源领域,则连续三月下滑。9月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6.1万辆,同比下降34.8%,环比下降4.2%;1-9月累计销量75.9万辆,同比增长28.9%,累计增长率加速滑坡。
乘联会指出,从当前车市所处的整体环境来看,整车企业分化走势加剧,SUV红利不复存在,合资企业向下布局入门级市场,自主品牌份额逐渐被挤压,存量竞争进入白热化。因此在这一竞争态势下,9月狭义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再次发生变化。相比与8月份,“汽扯扒谈”认为,9月最大的看点当属长安汽车跻身前十名,广汽本田取代广汽丰田,北京现代跌出前十。
SUV市场份额51%,头部自主依然坚挺
进入2019年,无论是合资还是自主品牌,都投入了投入多款很有竞争力SUV车型,且价格在不断下探,导致不少以价格为优势的自主SUV都在渐渐失去曾经的优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9月自主品牌SUV销量为42.9万辆,同比下降8.0%,市场份额51%,下降2.6个百分点。
虽然自主品牌SUV市场已经被合资品牌抢了不少份额,但是以长城、吉利、长安为主的自主品牌在SUV市场的地位依然稳固。
从9月SUV市场销量排名来看,哈弗H6蝉联了国内SUV销量冠军销量为30719辆,成为本月唯一销量超过3万辆的SUV车型;第二、第三则分别被探岳与途观,以21334辆和20223辆的成绩包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9月长安CS75同比增长42.9%,以19678辆的新车销售数据成为本月前十名里排名上升最多的车型,排在第四名;第五名是吉利博越,销量为19384辆。
合资品牌“垄断”经济型车市场
从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来看,在轿车领域,还是合资品牌最受中国消费者青睐。其中,大众系车型表现最为抢眼。新朗逸接近5万辆的月销量,新宝来更是实现同比102.6%的翻番增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丰田卡罗拉在换代之后终于重返销量榜前十。9月卡罗拉共售出26450辆,排在轿车榜第6位。这也表明换代之后的卡罗拉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认可。
除此之外,根据9月份销量数据显示,帕萨特、雅阁、迈腾、凯美瑞、宝马5系等合资品牌中型车的表现也比较不错,销量均在1.6万辆之上。不过遗憾的是,9月份自主品牌在轿车领域整体表现不佳,在这份榜单中,没有一款自主品牌车型。
连续3月下滑,新能源进入调整期
随着补贴大幅减少,新能源汽车连续三个月销量下滑,月度跌幅也远超整体乘用车市场的跌幅。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6.1万辆,同比下降34.8%,环比下降4.2%。
对此,乘联会表示,新能源车短期进入阶段调整期。车市增长的核心是产品供给和消费者有效需求释放的动态平衡。“目前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产品提升较快,在消费者使用环节主要关注点上基本实现无明显短板;但性价比优势和产品未来升级方向随着补贴调整和外资新能源的逐步布局而有较大压力。”
总结:恶劣的市场环境下,自主品牌市占率不断下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9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90.3万辆,同比下降18.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8.7%,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
同时,寒冬之下汽车销量向TOP10集团更加集中,车市淘汰赛加剧。1-9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1651.8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9.3%,高于行业增速1.0个百分点。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9.9%,高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排名后面的汽车集团只占10%左右的市场份额。
随着产业淘汰的不断加速,小规模和弱势品牌终将会被淘汰出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