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到河南夏邑县王营村采访,见识到了这个“淘宝村”的活力:一进村,就听到“叮咚、叮咚”的订单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忙着备原料、赶订单,就连老大爷键盘也敲得起劲。这样一个小村庄,有200多家网店,一年营收竟达到3亿元!
王营村并非个例。目前全国已发展淘宝村4000多个、淘宝镇1000多个,越来越多的农民一手拿锄头、一手点鼠标,把许多农产品打造成“网红”商品,从卖一季变身卖四季,从卖一地变身卖全国,农村电商撑起全国网络零售总额的“半边天”。
当前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电商更发挥出优势:阿里巴巴全面启动“爱心助农”计划,淘宝爱心助农项目上线当天,销售了100万斤滞销农产品;拼多多“抗疫农货”专区上线首日,农产品订单量突破了600万单……不少老乡直播卖果蔬,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卖难。
事实上,农村电商迅速发展,不仅让特色农产品变成热销品,还让乡村里“长”出新营生,焕发出新生机。在王营村里走访时发现,村里很少有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不少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每个人都忙着奔向好日子。
但是也要看到,农村电商并非一触网就灵,其背后需要有很多支撑要素。一位农村网店老板就坦言:“冷链物流短板、人才短板,这些都是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事,必须有政策支持。”的确,许多做大做强的电商村,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政府培育和呵护。比如,缺人才,政府搭平台,引进专业人才,统一培训本土人才;补上基础设施短板,引入物流企业,让货畅其流。总之,就是针对互联网新业态缺啥补啥,助新产业快速成长。
在农产品“触网”过程中,要把好品质关、打好特色牌。从源头入手,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规模化,产出好产品。再通过科技支撑拓展影响力,以优良品质、优质服务让更多网上“头回客”成为“回头客”。
政府搭好台,还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创新力量。拿王营村来说,其主打产品“枣夹核桃”就是无中生有创出来的,核桃来自云南,大枣来自新疆,原材料没有一样产自本地。但就是一个好点子,加上一根网线,不仅让这款产品迅速走红,也成了村民致富的新产业。
王营村的故事,相信会给不少地方带来启示。农村电商是大势所趋,也必将大有可为。只有帮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突出特色、顺势而为,才能让更多农产品“飞”出大山,“飞”得更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