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从出生起就是被定义的,时时刻刻都活在被审视的环境中。”
当女孩开始在意审美上的困惑时,通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可现在自媒体和舆论帮着女孩声讨的时候,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少作用。能被感知到的,是很多女孩在明知道被审视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被定义的活法。
一个女孩在审美上的困惑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第一次审美觉醒
当你第一次当面在别人口中听到对自己外貌的评价时,那是真正有痛感、对美和丑有了概念。在审美有认知的时候被人说丑的特征,会像烙印一样刻在血液里。
女孩对于自我外表的认知,是在群体中建立的,作为女孩你很难不被比较。
我听过的女孩外貌焦虑,很多都根源于青春期。有些人会用一生来弥补青春期的缺失。
成年后关于你容貌上评价上的一根刺,起因可能就是一句话,但最终成为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
我认识一个女孩,初中时有了“大脸猫”的绰号,从此身边人都用“大脸猫”来称呼她。现在想来或许是个玩笑,但在敏感时期,脸大和眼睛小、皮肤黑的含义一样,指向丑这个唯一的特征。
从那时起女孩就有削骨打瘦脸针的念头。脸大这个标签带给她的自卑和阴影是漫长的。
绝不是孤例,
青春期发胖的女孩,胖子两个字就概括了她的全部。
因为被刺痛而审视自我,女孩们开始用某种模板来要求自己。
整形、减肥,都是对身体的摧残。极力想要变美的另一面是因为痛恨自己不够美。
女孩的青春期烦恼很多是向内的,多少带着自我的审判意味,在那个阶段我们羞耻于谈论身体的变化。
就像初潮袭来的时候一样,伴随每一次发育而来的是慌乱。
胸大的女孩不敢昂首挺胸,臀部挺翘的女孩尽力遮掩臀部曲线,所有指向成熟的性特征都会接收到嘲笑的信号。既是性教育的缺失,也是对成熟的畏惧。
所谓硬件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个女孩而言并不是过硬资本。
审美观是一步步塑造和建立的,有一天你会发现小时候那个光彩照人的小女孩长大以后不过是个平常人。白净、饱满和富足,以及一种自我的优越状态,在童年时期给人的印象最深刻。
五官的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一种令人向往的偏正向的特质,许多人也会面临欺凌。孩童时期审美最具讨好意味。
所以我特别相信佟丽娅曾说自己被说不够漂亮的言论。
黑和瘦再加上蜷缩的姿态,可以明显感觉到她对自己的不自信。有力量、健康、饱满、白净的审美是植根在至少是父辈的审美基因中的。
章子怡这种带着野心的倔强眉眼,我能猜出长辈有多反感她的不讨喜。
只是因为和某个群体的大多数不同,或者长相不符合某一类群体心中的期待,就会成为被议论的对象。
没有人教会女生去欣赏自己的美,女性的身体特征就是种原罪。
我曾经认识过一个173的女孩,只是相对高挑的身高,但因为身边人经常以“傻大个”取笑,一直到成年她的体态都是不舒展的,时常佝偻着的原因只是不想被人注意到自己太高。
就像后来成为模特的那些女孩,因为身型在周围人眼中属于异类,大多数的童年并不一定是充满阳光的。
有时被歧视被孤立的根源,并不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丑。
比如曾经被校园霸凌戏称为“神女”的王晶晶,从外形而言并不存在受到外貌霸凌的硬伤。
你可以想象那时候被孤立的个体,仿佛生来就该被丢进阴暗、潮湿、狭小又逼仄的角落。我觉得有过这个经历的女孩会一直萦绕着自己是个霉运的念头。
越是内向、敏感、不善言辞,越是容易被霸凌,而霸凌者通常又会把最多的脏水泼向外表。
在黑羊效应驱使下,你可能做了屠夫,也可能只是不幸成了献祭的黑羊。
来自异性眼光的评判
来自异性的外貌上的攻击深具毁灭性。
男性仿佛生来就对女性的身体有评判权,有意无意的judge是女生潜在的压力来源。他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就会以恶作剧般的戏谑眼光观看异性,男孩们自有一套审视的标准,这是一种无师自通的游戏,把女生的每一个部位打分并折算出外貌的等级。
女生对自己的身体是有羞耻感的。脸大、骨骼感太重、有体毛……一旦被人指出这样的身体特征,你会觉得如芒刺背,别人看你的眼光仿佛在说着:看啊,那个女孩多不像个女孩。
女孩逃脱不开的一种审美规训:天生就要做个精致的瓷娃娃。肌肤要如同那层白釉一般光洁无暇,脸型五官切不可棱角太过,真正的娃娃都是幼齿的、易控制的、无攻击性的。男性对女性的外貌期待永远停留在成熟未满的青春期。
恋爱期间来自伴侣的外貌打击会令人敏感、深刻,往后很长时间都会成为一种不被爱的标签而存在。
系统化的PUA课程中有一章叫“自尊摧毁陷阱”。很多未接受过课程训练的男性也深谙其中道理。
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个姑娘,明明已经很瘦了却总是嫌自己腿粗。后来无意间聊天才知道是姑娘男朋友总是对她说“你这个腿怎么这么粗”,导致她也对自己的腿不满意。
这种打击是潜移默化的,男孩嬉笑着说出来云淡风轻,女孩却会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在怀疑成为一种习惯后,没有哪个女孩还有底气对自己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我没有什么大道理好说,但至少再听到来自伴侣口中的外貌贬损时,也许你可以回想下是否不止外貌,包括你的能力、爱好其他所有的一切他都会说出一番负面的评定;更需要思考的是,他是否真的具备资格和立场来做出这些评价。
男生因为这种约定俗成的“幽默”而沾沾自喜,但女生也应当理直气壮地相信:没有人可以随意对自己的身体做出审判。
成为母亲意味着女性身份的放弃
到了一定年龄阶段,生育是女性绕不开的话题。
母性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产物,承载了太多父权视角下赋予的期待。以至于是种无意识的选择——成为母亲后,很多女性自然而然放弃了自己作为女性的性别身份。
过于拥有母性的母亲,在把所有的目光投向孩子和家庭时,自己的需求会被压制到无限低甚至不复存在。
马伊琍做母亲后,微博成为母乳喂养宣传阵地。作为母亲的职责是繁重的,但似乎光鲜的女明星也无法不在母亲和女性两种身份中做抉择。
你被潮水裹挟,不知不觉间被推向了只拥有“谁谁谁的母亲”这样的社会身份。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出席这样的场合越来越多,你作为个体的意义正在消失。
日剧《成为母亲》中母亲们的独白
姑娘们一旦结了婚生了孩子,她的话题就绕不开孩子,也不再有意识地为取悦自己而打扮。生育是繁衍,在繁衍另一个生命体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对自身的消耗。
母亲这个角色既是枷锁也是一层蜗牛的壳:我是母亲所以我当然艰难,我是母亲所以我没那么多时间打扮,正是因为成为了母亲所以才变得失去了自我。
当你躲进这层蜗牛壳后,可以逃避掉很多本应面对的麻烦。但怕的是又想变美又不愿放弃对母亲这个身份带来的某种便利。
除了成长阶段的审美阵痛,世界建构出的关于女性的审视好似西洋镜,来来回回都在精致的表象中打转。在有了镜头和传播后,这种审视开始了大规模的蔓延。
我有时候甚至觉得女孩没这么自知反倒更自信、更坦然。
很多女孩在听到夸奖后无法坦然接受的原因:
知道自己只是小范围内的还不错,但如果和很多真正的美人相比就会相形见绌;
知道自己只是小范围内的还不错,但如果和很多真正的美人相比就会相形见绌;
你会觉得夸奖的人没有见识或者觉得他的标准未必符合真正的美;
你会觉得夸奖的人没有见识或者觉得他的标准未必符合真正的美;
不相信,你太明白自己的缺点了,也清楚不能靠姿色吃饭的时候所谓的漂亮没有更直接的价值。
不相信,你太明白自己的缺点了,也清楚不能靠姿色吃饭的时候所谓的漂亮没有更直接的价值。
所谓自知又是建立在对美这件事上的权威性和话语权极度认可的时候,越是努力变美的姑娘越是像被下了魔咒,这个魔咒是一条标准,每一次量体重、照镜子都是告诉自己还有哪些地方不达标。
同时,如果盲目地相信一种精致的小资式的女性情态才能称得上美,就注定了焦虑的蔓延。
我们的荧幕上可以有可爱的、性感的、泼辣的各种性格的女主角,但这些都是经过包装后的光鲜皮相,可以不是大美人,唯其不能缺少一种精致的、可以被接受的女孩子情态。
总说杨紫不够美,但也是大众眼光及格线以上的美女。
你很难想象渡边直美这样的演员在中国有戏拍甚至做女主角。
审美确实是有霸权的,越有话语权越能操纵大众对美的认知。
女性会因为穿着“暴露”与否而受到荡妇羞辱
被审视的女孩、被观看的客体,这些话题和观点被自媒体每拿出来一次就引爆一次舆论的热点。这不是新问题,而是贯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性别不对等。在观看与被观看的立场上全世界几乎达到了统一。
但再指责一千次一万次男性的态度实际情况并不会就此变好。
很多女孩在被审视这个事情上有种弱者心态:
你看,我不这么穿就是因为总有人对我指指点点。然后就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抱怨世界对女孩的恶意。
我发现无法对外貌做主、总是举足不前也有好处,哪边都会为女孩说话,你不必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审美困惑的不是审美本身,而是纠结于到底要不要走出客体这个身份。
从来没有把自己限制在受害者框架里的女孩,都是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的。
我就挺喜欢热依扎这个表态:
热依扎对穿衣自由的回应
所以当你问我如何解决这些关于女性的成长或者审美上的困惑,我无法给你更好的答案,因为我们早知道最可靠的那条路就是最艰苦的那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