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好奇心。高级哺乳动物在进化中已发展出了好奇心,猴子会把东西撕碎,把手指捅进窟窿,在各种情境中进行探索。人类在这方面已经走得太远,他们着迷于神秘的、未知的、杂乱无序的或未得到解释的事物。相比之下,他们对人所共知的事情,往往感到索然无味。正因为这一点,人类建立起了庞大的知识体系和审美体系,最终把我们自己与动物完全区别开来。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觉得古陶瓷研究非常有趣,并为此着迷。但是,更多的人会觉得,研究这件事太高大上了,仿佛离自己很远。研究古陶瓷?!这是一个把许多聪明的专家都搞得一头雾水的话题。
其实不然,我们知道人类的探索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从已知探索未知。说白了,就是从一些常识开始,经过层层的深入探索和认真的思考,您最终将得到一些别人不知道的结论。"我知道的比你多"——这就是乐趣所在,您将获得极大的自信心满足。
今天我们就铜红釉和铁红釉的区别,从日常生活或古陶瓷的基本常识开始,层层递进,展开探索,为大家揭示有趣的古陶瓷研究工作。
常识一:古陶瓷用的都是天然矿物料,非化学料。
古今中外的古陶瓷大多都是就地取材,胎釉彩所用的原料绝大多数产自当地,历史上只有少数青花料是从遥远的中西亚进口。正因为各地的资源禀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造就了宋代的五大名窑和以景德镇为核心产区的元青花,以及明清官窑。
我们来看看铜矿和铁矿长什么样,先看两种铜矿:
蓝铜矿晶体
孔雀石铜矿
大家注意观察,这两种铜矿都是自然形成的结晶体,由于铜与其他元素化合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我们且不管它们的化学成分,只要知道是铜元素为主导才可能出现以上颜色的即可。其中,蓝铜矿呈现出蓝中带紫的色调,而孔雀石铜矿则呈现出如孔雀羽毛一般的蓝绿色。蓝紫色出现在了钧窑的窑变釉中,而绿色则在被称为 "美人醉"的豇豆红瓷器中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铁矿的自然状态:
赤铁矿
由于新开采出来的铁矿氧化基本一致,同一块矿石上基本不见颜色差异,仔细观察可发现红中带黄的色调。
常识之二:铁锈红和铜锈绿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您一定见过生锈的铁。请用心观察以下图片:
斑驳的颜色从深到浅主要有:深红色、橘红色(酱色)和粉红色等,这些颜色都是铁在不同的氧化阶段所呈现的颜色。不论怎么变化,铁锈的红色总是呈现出一种"红中带黄的色调"。这也是铁红釉烧成瓷器之后的主要色调:
铜锈绿在古代的青铜器上最为常见:
铜红釉烧成瓷器之后,要么像上面这件青铜器一样带有明显的绿色,例如:康熙豇豆红瓷器。要么如钧窑红中带紫,呈现出蓝绿红紫的混合色:
常识之三:氧化焰与还原焰
在烧窑时火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性质。火焰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三种: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不同性质的火焰有不同的作用。我们今天主要将前两种:
氧化焰烧出铁红釉:是指燃料完全燃烧的火焰,火焰完全燃烧必须有大量空气供给,也就是把炉门大开,这样窑中的氧气充足,CO较少,铁元素充分氧化成为红色的Fe2O3。所以,理论上讲窑内温度越高,则氧化越充分,颜色越红。
还原焰烧出铜红釉:还原焰是不完全燃烧的火焰。也就是将炉门部分封闭或全部封闭,这时窑中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多,没有或者极少游离氧的存在。由于还原焰能使釉体内的高价铜得到充分还原变为低价铜,而呈现出约带紫意的红色。未完全还原的则呈现出绿色或蓝色等。
进阶:胎釉成分元素分析
我们从下面两件红釉瓷器能够明显地看出色调的差异,左边的是红中带黄的铁红釉瓷器,右边是红中带紫的铜红釉瓷器:
经过元素分析对比可以看出:铁红釉的含铁量大于铜红釉的含铁量(2.120% > 1.860%),铁红釉的含铜量小于铜红釉的含铜量(0.818%
0.852%),铁红釉的含铜量大于青花瓷的含铜量(0.818% > 0.601%)。
铜红釉与同时期的青花瓷元素分析对比如下:
经过元素分析对比可以看出:铜红釉的含铁量大于青花瓷的含铁量(1.860% > 0.965%),铜红釉的含铜量大于青花瓷的含铜量(0.935% > 0.013%)。
总体上讲,我们的结论是:古代铁红釉和铜红釉的釉体中的呈色原料为天然矿物原料,都含有铁和铜元素。所不同的是,铁红釉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色调红中带黄;而铜红釉则含铜量较高,色调红中带紫。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