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央行发布的一组数据,说是今年的一季度外资的持股市值接近1.7万亿,这个相比去年四季度增加了5000多亿,增长的幅度差不多接近50%。
还有就是今年的上半年,国内公募基金资产大概有13万亿左右,这里面股票的资产为1万亿,其中大部分是指数基金以及主题类的股票型基金为主。
外资和公募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资金群体,外资才进到A股市场多长时间,持股的市值就有1.7万亿了,而国内公募基金发展了十几年近二十年,还不如外资持有股票的市值多,并且买的都是指数基金,好像对国内的上市公司压根就信心不足一样,这是明显的滑铁卢效应。
我想出现这种分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内公募基金的研发能力是个问题,说明对好公司的研究力度还是欠缺,正因为发现不了好公司,才没有更多的持股。
2、目前正处于A股市场巨大的变革期,上市公司的各种幺蛾子层出不穷,公募怕踩雷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因为持有指数型基金最起码没有基本面风险,实际上公募基金的这种做法和散户几乎没啥区别。
3、外资之所以这样大比例的投资,是从国际市场的发展历程看,对A股市场给予的一种预期,也恰恰通过这点,通过外资持股的资产值超过国内的公募基金,说明我们的市场的确是有价值的,也的确存在一些好的公司,只是公募为代表的主流资金没有发现而已,并且没有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那么为啥公募基金不敢投资国内的上市公司呢?
归根结底一句话,还是踩雷的成本太高了,公募基金和散户不是一个级别,容不得出现黑天鹅事件,而如果踩雷后只能自认倒霉,你几乎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找不到,在这种上市公司弄虚作假投资人吃哑巴亏的氛围下,公募减少持股似乎可以得到一些同情,未来也许只有证券法重新修改后,让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付出沉重的代价,不像现在这样罚款60万到90万就完事,我估计公募基金的信息慢慢就树立起来了。
-----------
外资进入到A股市场的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最近两年A股当中的有些上市公司已经走出了趋势性行情,几乎是不随行情的周期性而表现出很明显的上蹿下跳,这是好的转变,可能就是外资进来促进持股信心的稳定。
从目前外资的持股的规模看在A股市场的份额还很小,未来存在很大的空间,外资进来是好事,从投资理念上能给国内的公募基金带个好头,但是我们更希望的是国内的公募基金能够成熟起来,毕竟老百姓参与的都是公募基金,也只有公募基金才能给大家带来财产性收入,所以公募基金的兴衰关系到多数人资产的安全。
从以上观点看,未来A股好公司出现股价上涨的概率会越来越高,我想随着外资规模扩大和公募理念的成熟,我们投资的范围不仅仅会局限于茅台和平安,应该出现一批新的白马股,分布在不同的行业,而这些才是A股投资的希望。
站在投资选择的角度看,外资给我们起到的是风向标的作用,但是难以带来投资的收益性增长,而对资金增值的途径只有两个,一个是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开放式基金,这个里面也包含着指数型基金,还有一个是寻找那些新的行业龙头,我想第一个途径是大多数人能够选择的,第二个途径需要投资专业化,对大部分人我还是建议选择第一种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从今年市场的情况看,我也做了一些调查,实际上参与基金的投资者的收获是远远大于买卖股票的投资人,今年到现在为止,大部分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收益都在50%左右,而你想想今年你自己投资股票的收益有多少呢,所以你的专业程度不够,还是多去投资公募为代表的开放式基金。
这里需要一个仓位上的配置,开放式基金建议最好做混合型的基金,这个持仓的比例为50%,指数型基金的持仓比例为30%,剩余的20%可以参与一些表现比较好的行业主题基金或者行业类的ETF。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