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资讯 > 医疗 > 正文

特别策划|绿色信贷发展正当时,商业可持续瓶颈仍待突破

2019-09-13 17:47:50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0

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9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的余额已超过10万亿元。但从绿色信贷的增长动力看,监管部门的外部激励政策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而银行业开展绿色项目的内生动力难言充足。

绿色信贷内生动力有望增强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发展战略和绿色价值观逐步建立,绿色信贷余额稳步增长。”东方金诚绿色金融部负责人方怡向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1家主要银行机构2013年6月末绿色信贷贷款余额为4.85万亿元,到2019年6月末突破10万亿元,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7月,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通知》,并制定《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评价方案(试行)》,要求每季度对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开展一次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工作,将评价结果纳入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考核(MPA)。“该政策对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有一定的正面驱动效应。”方怡向表示。

不过,对银行而言,开展绿色信贷面临的压力不小。“绿色项目具有外部性特征,通常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但具体到项目本身,经济效益未必突出,给我行绿色信贷的投放带来一定压力。”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有关负责人坦言。

“相比传统信贷业务,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工作将面对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因素,必须从更高的视角、更广的维度考虑和处理各类风险,完善和提高相应的风险管控能力。”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应当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信贷业务活动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在方怡向看来,绿色信贷的风险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绿色信贷项目往往前期投入大、项目周期长,而银行的平均负债期限较短,存在期限错配的风险。其次,很大一部分绿色产业是具有公益性质、民生改善类性质的项目,在环境成本及环境效益尚未实现完全内生化的情况下,企业开展环保治理和升级改造所产生的成本投入与经济利润不对等,或导致收益率低于社会产业平均收益率。第三,很多绿色项目属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类项目,相比工艺成熟的项目,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方怡向进一步表示,“因此,除将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结果纳入MPA考核等‘半强制’约束机制外,还需要制定一些实质性的激励机制,如贷款贴息、风险补偿、收益税收减免、降低绿色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激励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

据记者了解,为激发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相关部门正在探索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人民银行还将推出更多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再贷款支持等措施,以督促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更加规范,推动金融机构优化绿色资产配置,增强绿色金融创新动力和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

方怡向表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内生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提高经营利润和降低经营风险。“过去几十年间,粗放型经济管理模式导致环境违法成本低,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往往能以相对较低的投入获取较高的利润,商业银行没有动力放弃这些传统行业客户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但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不断深入,环境执法力度加强,促进了环境外部性内生化,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环境污染及资源使用成本提高,经营风险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契合国家战略导向的节能环保产业以及产业升级项目享有国家和地方扶持的政策红利,收益相对稳定、经营风险较低,对于银行而言,此类项目具有稳定的收益预期和可控的经营风险。”方怡向进一步指出,“统计表明,2017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的不良率为0.37%,而传统的贷款项目的平均不良率为1.69%,绿色项目贷款的不良率远低于传统信贷不良率。因此,不论从提高利润,还是风险防控的角度出发,发放绿色信贷的内生动力将稳步提升。随着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地方政府等部门扶持政策的不断传导,未来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积极性有望持续强化。”

供图 东方IC

绿色信贷体系仍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取得长足发展,对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瓶颈。”方怡向指出,“首先,绿色信贷标准不一,绿色信贷统计类别与央行绿金委《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存在差别,对商业银行投放绿色信贷造成一定困扰。其次,环境信息不透明且环境信息更新滞后,缺乏多维度动态评测企业环境风险的数据,导致银行机构的信息与政府机构的环保数据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银行的核查成本。第三,银行缺乏具备环境绩效核算和绿色项目评估的复合型人才以及专业的分析工具来判断借款人及项目的环境、社会风险。第四,政府实质性激励政策不足,目前只有江苏省、广州、湖州等少数地方出台针对绿色信贷的贴息、补助等扶持措施。此外,很多绿色项目属于轻资产型的项目,无法提供相应抵押品。”

针对上述制约性因素,方怡向建议,统一绿色信贷类别标准与银行绿色金融债券目录;建立银行、环保部门和企业信息的互联互通的长效机制,破除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情况;完善对银行业绿色信贷的监督机制,银行需要及时公布自己的绿色信贷政策以及信贷项目审批和管理情况;完善政府对于银行和企业的激励机制,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贴息、税收减免等方式对商业银行和绿色企业进行鼓励。

“对银行而言,首先需从战略上形成绿色发展的战略导向,以整体战略规划为指导,转变思维,改变信贷方式。其次,需要开展信贷客户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风险评估,开展环境社会风险压力测试,可通过与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合作,选择具有环境社会风险评估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进行专业化评估。”方怡向还表示,“同时,银行应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如加强与具有环境相关专业的院校进行合作。具体考核方面,应强化绿色信贷业务的考评体系,完善考评制度。此外,需要增强创新意识,丰富绿色信贷产品体系,加强对排污权、用能权、碳减排等质押贷款产品、个人绿色消费贷款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

【延伸阅读】

申城金融机构创新探索绿色信贷商业可持续之路

为落实人民银行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工作要求,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研究制定《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开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并于今年1月30日起实施,引导上海地区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加强对绿色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提升绿色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能力。

目前,上海市参加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共有56家。从已经开展的三期评价结果看,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最终得分与金融机构绿色信贷发展水平基本吻合,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金融机构绿色信贷发展状况。在评分排名中始终保持前列的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去年以来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其绿色贷款余额占比以及占全部参评机构的份额也较高。

据了解,围绕绿色信贷的商业可持续性这一核心主题,上海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标识和统计制度,完善相关信贷管理系统,加强绿色信贷培训,提高对绿色项目环境效益和成本的定量分析能力,同时合理控制绿色项目的融资杠杆率。特别是通过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激励全行员工探索绿色信贷业务的创新发展。例如,随着农行上海市分行绿色信贷综合考评体系的丰富完善,扶优惩劣的考核激励效果显著,基层行绿色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和管理的自觉性大幅提升。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将《恒生中国绿色信贷指引》纳入新员工上岗必修课程之一,并将绿色信贷指标纳入全行员工的年度绩效考评。中信银行总行近年来将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情况作为加分项纳入对分行的综合绩效考核方案中,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组员基本涵盖所有前中后台负责人。

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结果还显示,上海市绿色信贷质量较高,风险可控。大部分金融机构没有绿色不良贷款,少数有不良贷款的机构也基本保持稳定或有所减少。

  责任编辑:

今日推荐

习近平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11月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的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详细]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京举行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详细]

天天学习|中南海月刊(2022.09)

天天学习金色九月,喜迎丰收。9月,一个个瞬间令人难忘: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决定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出席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颁发命令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出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