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电商及物流行业均抓住蓬勃发展的好机遇,数据显示,过去5年里,双“11”年均营业收入增幅更是超过30%。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要求,其中尤其表现在仓储环节。据悉,中国仓储成本占GDP的比例是8%左右,美国这个数据在2.5-3%之间,成本过高使得各个企业纷纷搭上“科技快车”——将旧仓库纷纷改造升级,码垛手、AGV、AMR机器人等纷纷“亮相”。近日,亿欧物流拜访了视觉自主机器人公司灵动科技创始人兼CEO齐欧,了解他对视觉导航机器人及该行业发展的思考和判断。
齐欧认为,2016年机器视觉进入商业化,神经网络最近三年才成熟,目前整个视觉导航机器人领域都处在早期阶段。
在聊天时提及创业经历,齐欧笑言:我们几个是互相找到的,这其中有两个标准,第一、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第二、尊重技术不抄袭。刚开始团队只有5个人,其中3个是神经网络方向的博士。之所以选择这一细分赛道,除了技术基因,还有环境的“催化”作用。
“2016年,机器视觉、人脸识别不再局限于书面上的研究,而是进入商用化,依托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机器人,AMR逐渐为人熟知,在这两大因素的推动下,灵动科技公司成立。”
如今,从2016年成立发展至今,这个曾经只有5人的小团队如今已经壮大到180人,研发团队占比超过70%,且已完成4轮融资。另据最新消息显示,在今日(8月30日)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亿欧智库在现场发布了《2019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多个榜单集中展现中国人工智能年度商业化进展。在该报告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初创企业100强榜单”中,灵动科技入选百强榜。
类自动驾驶机器人——AMR
相比较AGV机器人,AMR似乎并不如它“炙手可热”。 AMR是一款机器视觉导航的机器人,主要传感器是RGB摄像头,不依赖地面二维码,磁条等预设装置,可以把它比作为“类自动驾驶机器人”。
“同在黑暗环境下,之前的二维码导航就像是数着木桩出门,激光导航是摸墙出门,而视觉导航则有黑暗中打开手电的效果,摄像头就是眼睛,受环境影响小,而二维码与激光导航受到环境影响较大”。说到导航方式,齐欧打了个巧妙的比方。
据齐欧介绍,这种依托计算机视觉的智能机器人,不仅可以实现全面自主移动,而且可以让部署时间缩短到7天左右,无需铺设或者环境改造,部署成本相当于为零。说到成本,齐欧补充了一个公式,他说与大多数企业一样,公式的上边是成本构成,主要有一次性投入成本,部署成本,流程改造成本;公式的下边是收益即节省的人数*工作小时*每小时薪酬。
除了AMR本身作为仓储协作中“无所不在的搬运工”这一优势外,灵动科技也不断填充自身业务板块——视觉导航、v-slam、量产、大型企业B2B服务能力,四者缺一不可,具备其中一个或两个,那可能只能成为一个硬件或软件公司。”齐欧强调道。
然而,在仓储领域,由于企业主要业务是旧仓改造,改造时常会遇到“三边工程”问题即“边规划、边建设、边增长”。从行业来看,齐欧坦言,现在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首先,在现代物流规划中,一个基础假设就是预测未来3-5年的业务量增长和业务件,再辅以数学方法进行规划。其次,商业环境的动态程度越来越高,基本上每三年就有新趋势如电商、新零售、C2M、新团购。最后,人力成本的线性增加。这三者本身就存在矛盾,此时,人工智能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引入AMR智能机器人可以平衡人力资本增长,通过机器人的快速部署,可扩充弹性且高效的物流。
据了解,目前,AMR机器人已在制造、仓储、零售、服务业等四个场景落地,未来也将向其他场景推进。
行业正处早期,技术基因是“核”
2016年,机器视觉进入商业化,神经网络最近三年才成熟,齐欧说视觉导航机器人这个行业如今正处早期,相当于1995年的互联网时期,而在美国,AMR是一个较为成熟的行业,类似自动驾驶,不需要改变环境,AGV更像轨道交通,需要把环境空间流程方法规划好然后去适应它。
从今年上半年来看,供应链已经成为各大传统快递、快运企业转型的方向标,包括一些智能机器人研发商也在提供一系列供应链服务,面对行业内生态圈、供应链打法的流行,齐欧却有点“拗”,他觉得做机器人、做设备、做仓储运营的企业都不一样,研发型企业主要是将技术商业化并在场景中落地,如果机器的适应能力很强,那没有必要改变环境,况且机器人不存在市场问题,只在于机器人本身的能力和柔性化。
但反观市场,目前机器人柔性化和稳定性做的并不是很好,解决的方法只有两个,一、用最新的技术,不断强化学习去解决问题;二、不断增加原创技术的比例。“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所以,目前只有两类公司,第一类是少数拥有原创技术的公司,剩下的都是追随第一类的公司”齐欧苦笑道。
在聊天中,齐欧不止一次地强调原创技术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技术拥有足够的生命力和前瞻性,技术是核”。
他向亿欧物流阐述他的这一看法,他说特斯拉本身是做电动汽车,但现在也在做卡车;苹果刚开始也没做手机,但现在旗下有手机、电脑、Ipad、耳机、随声听等系列产品,这些企业产品能够“开枝散叶”的原因就是技术支撑。多元的行业和场景应用,并不仅仅是企业出于打通产业链的考量,更多的是因为技术够强。技术强,自然可以在各个场景扎根,这是由技术基因决定的,而“模仿者”只能模仿场景,却学不到最核心的技术基因。
齐欧认为,在自主研发的这张‘牌桌’上,仍需要‘来势汹汹’的新玩家出现,如果你足够聪明,足够努力,为什么要模仿呢?
只模仿场景和应用正是如今技术设备同质化的一部分原因,正如前文所说,除了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每家企业都应该不断增加原创技术的比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