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盼超教授
人物介绍
殷盼超:出生于1987年,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会员,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lifford Shull研究员,2017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医疗、健康和科技组30 Under 30精英榜,目前已发表SCI 论文74篇。
顺势而为,钻研氢燃料电池
随着社会各界内对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诉求日益增强,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一向理念创新的欧洲,还是经济高速腾飞的亚太地区,都纷纷出台了分阶段禁售燃油车的声明和法规。
新能源汽车成为了一个“现象级”产业,氢能更是新能源的重点关注对象。
2019年上半年,中央关于氢能相关的政策文件超过10个,同时有超过17个省份22个城市及地区发布了氢能相关的地方政策,其中包括了两份白皮书与一份汽车产业报告。
要将氢能应用到汽车行业,氢燃料电池的研发是一大重点。
所谓氢燃料电池,即是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其基本原理是电解水的逆反应,把氢和氧分别供给阳极和阴极,氢通过阳极向外扩散和电解质发生反应后,放出电子通过外部的负载到达阴极。
殷教授告诉我们,要实现氢燃料电池的研发及应用,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材料和碳纸技术是攻关重点之一,这也是他和他的团队目前的研究方向。
谈及研究氢燃料电池的原因,殷教授告诉我们,是因为在一次行业交流中,了解到高分子膜中的质子具备导电性,可以应用于燃料电池,而自己原本的研究内容恰好能作为这类研究的理论基石,于是便利用多年钻研高分子物理的经验对这一发现进行深入研究。
2015年独立带领科研团队以来,殷教授发表了与纳米分子簇生长机理、散射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杂化功能材料的构效关系研究相关的多篇文章,文章一经发出就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用他的话来说,便是:“看得出来,评稿人对这项研究很感兴趣。”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科研人的天性。
为了更好地继续开展对氢燃料电池的研究,殷教授查阅了和氢燃料电池相关的所有资料,从行业背景到政策信息,都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
攻坚克难“等风来”
2017年,殷教授继续深入研究质子导体,并逐步将研究引申到质子交换膜和气体分离膜上,但要将该技术应用到氢燃料电池上,那时候的殷教授仍然持观望态度。
一个科研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领域对标着自己不太看好的行业,是件很奇怪的事,我们也向殷教授提出了这个疑惑。
殷教授表示,需要攻关的问题多,加上当时这个领域在国内没有明显的政策趋势,是他不看好氢燃料电池的主要原因。但不意味着这方面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用包括氢能在内的新能源取代石油类能源势在必行,只要是自己能做的、有意义的研究,那就值得深入。
事实证明,殷教授的坚持是正确的。
2018底,国家出台了多项氢燃料电池的相关政策,行业发展趋势明朗起来;到2019年中,江苏等地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也逐步搭建起来,产业前景不容小觑。
如果说2019年,除了发表文章以外,还有什么事特别令殷教授感到激动,那恐怕要数年中在江苏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交流研讨会上参观产业链了。
殷教授告诉我们,江苏已成型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引进了多项国外先进技术,从汽车储氢到加氢站搭建等环节都有相应的实施方案,基本可以实现将氢燃料 电池应用于大型车辆。
“在政策的推动下,氢能源电池现阶段的发展让我十分惊喜,虽然目前的瓶颈还很多,但如果能突破这些瓶颈,这项产业将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一大机遇。”殷教授大胆预测道,“这个‘未来’,可能是五年,也可能更短。”
瓶颈颇多,道阻且长
仅看化学式,用氢气作为燃料的优势显而易见: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将氢气作为燃料既环保,又脱离了对石油的依赖
但要真正落实到能量转换和落地产业化上,远没有化学式上展示的这么简单——
氢气如何储存?
充氢站如何搭建?
氢气如何量产?
氢燃料电池如何设计?
……
这些问题都是氢燃料电池应用及产业化之路上急需解决的,不过在殷教授看来,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有两个:
其一,加氢站的建设存在多重瓶颈。氢能的广泛应用还在探索阶段,大部分地区缺乏针对加氢站的顶层设计,加上加氢站的技术标准也未实现统一,想要真正实现广泛覆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二,成本高,技术受限。目前已有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上用到的技术、设备大多来自国外,不仅成本高,还会受到外国的技术的制约,如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氢燃料电池将难以普及。
据我们所知,殷教授除了研究于解决氢燃料电池生产所需的质子交换膜和碳纸技术以外,也在尝试寻找相对廉价的能量转化所需催化剂,对此他表示:
“我们做的科研就是要切实解决当下面临的这些问题,比如这个催化剂,如果我们成功找到更廉价更高效的替代品,那么降低的成本对于这个产业的推动力是非常强大的。”
实业兴国,但是否创业需要考虑自身优势
殷教授是一个基础科学的研究者,但他对产业和市场极高的关注度令我们感到好奇——登上福布斯青年精英榜的人,具备天然的创业优势,但既关注市场又不创业的,十分少见。
“对于创业这件事,我的想法是比较分裂的。我们常说,实业兴国,要真正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东西,创业是最直接的。但是我清楚地知道,研究基础科学是我的优势所在,而创业则意味着要分散精力去解决研究之外的问题,成本很高。
那么将研究方向围绕产业发展去展开,将成果提供给企业,将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研究任务,对我而言是比较好的选择。”殷教授解释说。
在全民创业的热潮中,有的人“活”下去,造就独角兽帝国,但更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湮没在创业浪潮之中。殷教授的选择,或许会是最适合科研人才们的,将知识和成果转化到产业中的方式吧。
谈及登上福布斯30 under30精英榜这件事,殷教授则说:“相比于这个头衔,我更希望获得的是同行的认可。如果我做的事真正推动了产业发展,对国家和社会有用,那会比登上这些那些榜单更有意义。”
殷教授其人——优秀是一种习惯,目标是触发机制,努力是成功关键,选择决定生涯走向
殷教授的求学、工作经历非常精彩(卑微的小七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了):
22岁在清华大学以优良毕业生的身份完成学业;26岁在美国里海大学取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四年以博后、研究员的身份留美做科研;30岁回国,取得教授职称。
可能这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吧,不过没等小七吹“彩虹屁”,殷教授就泼了一盆冷水——刚进高中时,他的成绩在学校里是吊车尾的!
谈到逆袭的原因,殷教授表示,自己儿时的梦想和很多人一样,做个科学家。直到高中,他将梦想转化为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将其根据关键节点进行细化:
交流中,殷教授也没有否认自己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诸如熬夜学习、通宵实验等等,都是家常便饭,简直可以说是把“比你优秀的人比你努力”这句话表现到了极致。
当然,人生不可能全部按预想的发展,总会出现机遇和风险。
殷教授的经历也是如此,他坦言,本科毕业时,自己便在留校深造和出国深造中纠结过;在国外做科研时,自己也曾在回国的时间节点上纠结过;而如今,是否尝试创业,看来也是一个值得纠结的问题。
面对这些选择,殷教授告诉我们:“如果有好的机遇,当然可以大胆尝试,但并不是所有事都必须尝试,我们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
或许大部分人依然是迷茫的,希望殷教授的经历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最后小七还想为所有想要创业的小伙伴们划个重点,殷教授的选择是根据人生规划和自身优势综合考量后做出的。我们不否认科研人才创业所具备的优势,但更希望包括科研人才在内的所有人,决定是否创业时,首先对自身优势和短板进行综合考量。
责任编辑: